學校德育滲透工作總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3-21
《小學德育綱要》指出:“各學科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jīng)常的途徑。”小學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應注重對他們品格因素的引導和滲透教育,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品格、意志、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
一、以學科滲透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
以德育為核心,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把教育和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社會生活緊密結合。使全體學生在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對課內外活動有機整合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和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并以探究和設計制作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自然地自主地積極地投身于課外各級各類的活動,真實地接觸社會,真正盡快地獨立起來,為后續(xù)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緊緊圍繞學校特色文化教育,以學校文化教育為突破口,從學生的發(fā)展目標出發(fā),構建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努力創(chuàng)建學校品牌。
二、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學科德育”要求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課堂教學既是智育方式,也是德育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時間和活動空間,教師則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做到平等對話。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良師益友”,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敢于交流、樂于交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做到以人為本。
三、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指導,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是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發(fā)展過程。其中“知”是指對思想、道德的認識,是一個學習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認識過程。因為課堂教學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徑,當然也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因此,學科教學加強德育工作,最主要的還是通過課堂教學這一環(huán)去完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欲望是影響學習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而是教師教育的結果。教學中思想教育因素的發(fā)掘,學生正確思想觀點的形成,思想覺悟的提高無一不是教師教育指導的結果。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意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引導學生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德育指導,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
學科教學內容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一。要把德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就要根據(jù)學科實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總之,學科德育滲透是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tǒng)一,是教師有意識的加強對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使知識、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機的容為一體,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德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