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種心理學效應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自己人效應——走進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德育是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自己人效應能夠有效縮短教師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收到較好的效果。教師必須蹲下身子,升起愛心,關注學生的心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學生的感覺,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絕居高臨下的說教,充分運用平行語言,使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建立合理適當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最終達到“師生成為親密的朋友,學校成為成長的樂園”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保齡球效應——多褒少貶
兩名保齡球教練分別訓練各自的隊員。他們的隊員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練甲對自己的隊員說:“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隊員聽了教練的贊揚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勁,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練乙則對他的隊員說:“怎么搞的!還有3只沒打倒。”隊員聽了教練的指責,心里很不服氣,暗想,你咋就看不見我已經打倒的那7只。結果,教練甲訓練的隊員成績不斷上升,教練乙訓練的隊員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齡球效應告訴我們,贊賞和批評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異。其實,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贊賞,是每一個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對指責時,不自覺的為自己辯護,也是正常的心理防衛機制。
美國鋼鐵大王安祖·卡耐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說,“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稱贊,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么的話,就是我誠于嘉許,寬于稱道。”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積極鼓勵和消極鼓勵之間具有不對稱性。受過處罰的人不會簡單地減少做壞事的心思,充其量,不過是學會了如何逃避處罰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好贊賞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擊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沒擊倒的那3只”。比如,有的學生做錯了事,向教師坦白承認錯誤,教師不必再為學生的錯誤而責罰學生;而應看到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愿意聽取教師意見來改正錯誤的一面,對學生的舉動表示贊賞;當一個學生第一天遲到30分鐘。第二天,又遲到了28分鐘時,老師如果因為他的遲到比昨天少2分鐘而肯定他的進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鐘一定會促進學生的轉變,第三天他必然不會讓老師失望。只要換一個角度,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誠于嘉許,寬于稱道”,德育就會收到神奇的效力。
三、“籃球架效應”——適度要求
如果籃球架有兩層樓那樣高,那么對著兩層樓高的籃球架子,幾乎誰也別想把球投進籃圈,也就不會有人犯傻了;如果籃球架跟一個人差不多高,隨便誰不費多少力氣便能“百發百中”,大家也會覺得沒啥意思。正是由于現在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才使得籃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體育項目,引得無數體育健兒奮爭不已,也讓許許多多的愛好者樂此不疲。籃球架子的高度啟示我們,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最有吸引力,對于這樣的目標,人們才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
籃球架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我們給學生樹立的目標一要讓學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斷提高。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著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讓學生毫不費力地輕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斷給學生定出一個“籃球架子”那么高的目標,讓大家都能“跳一跳,夠得著”,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體地說,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我們必須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各個方面的情況,注意教育目標的可行性、合理性。在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標要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處于同一層次,使學生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到蘋果”。
第二、我們要注意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和具體性。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德育也要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必須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增強前進的信心。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
四、美即好效應——走出錯覺,正確評價
對一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們很容易誤認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錯。這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麥克尼爾曾提出著名的美即好效應。它告訴我們:印象一旦以情緒為基礎,這一印象常會偏離事實。在學校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老師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睞他們。而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卻往往歧視,并表現出討厭的情緒。這就是美即好效應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優秀學生產生心理錯覺,無法正確對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數不高,就會長期處在被老師的關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性和沖動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畸形發展,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喪失積極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產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尺短寸長”,每個學生身上都有特長,也有不足,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用發展的、辯證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全面了解。不能讓成績“一俊遮百丑”,只了解優生的優點而忽視優生的缺點;也不能讓成績“一票否決”,只了解差生缺點的一面,忽視了差生優點的一面。應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保持在教育過程中一切學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學生滋生優越感,另一部分學生形成自卑感,讓學生健康成長。
五、“溫水效應”——防微杜漸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鍋里加滿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進去,然后慢慢加熱。水開始是涼的,變溫的速度很慢,青蛙覺得比較適應和舒服,并不想跳。隨著水溫逐漸升高,感受到危險的青蛙決心努力跳出熱鍋,但為時晚矣。最后,活蹦亂跳的青蛙被燙死。與此相對照,把青蛙扔進一口沸水鍋里,受到強烈刺激的青蛙奮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溫水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對于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微小缺點和錯誤,都不可姑息。在教育過程中,大多數老師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和護犢心態,對成績較好,平時比較守紀的學生總有一種偏袒心理,這些學生在班里學生總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學校領導稱贊他,任課老師寵愛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為掌上明珠。三好學生是他,優秀團員是他,優秀學生干部還是他。即使這些學生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也總是以寬容的心理對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學生含糊過關;即使是批評,也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有的老師甚至是看不到這類學生存在的問題,對這些學生的不足表現得非常遲鈍,這樣便筑構了教育的盲點,使“過剩”愛自動貶值,其負效應是使得這部分優秀生產生錯覺,他們對表揚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而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他人和周圍事物,導致其心理異化,失去對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續發展的后勁,社會適應力極差。當有些尖子生自殺或犯罪時,我們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溫水煮死了鍋里的“青蛙”,只是悔時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從每一個細節抓起,防微杜漸,把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六、瓦拉赫效應——發現亮點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在他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點和強點,如果我們打破另類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維定勢,像那位化學老師那樣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個性的場所,必能收到“鐵樹開花”的顯著成效。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關心每個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指出個體的閃光點,讓學生充滿自信,為學生發現自己的智慧潛能和特長搭建舞臺。比如:就本班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設計辯論、演講、主持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展示特長和個性提供場所,能講的講,能寫的寫,能畫的的畫,能動手的動手……鼓勵每個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閃光點,全班交流。使每個學生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為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發展的機會。進而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克服自卑,幫學生在自信中樹立新的目標和理想。
沒有一種草兒不開花,沒有一個孩子不完美。每一個人都是一張充滿個性色彩的生命畫卷,這張畫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賞的東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賞的目光。但愿我們的老師面對一張張生命的畫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責備,而是要更多地去發現,去欣賞,以欣賞的心態體會學生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變堵為疏
對愛情展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就是確認了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的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學上,借名于莎士比亞悲劇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稱這種現象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生活中常常發現這種現象:如果人們的選擇是自愿的,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強迫的時候,人們會降低對所選擇對象的好感。因此,當強迫人們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并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對象的喜歡。比如,一個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張畫上,他的媽媽大聲喊到:千萬不要把畫撕壞了!結果,媽媽話音剛落,畫便應聲而壞。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對德育的啟示是,變堵為疏,才能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則通,能導必安。克服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當孩子把手放到畫上時,微笑著對他說:“瞧,寶寶能幫媽媽貼畫了。”結果,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畫貼到了墻上。
八、亨利效應——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個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邊發呆。這天是他3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因為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重的鄉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間的時候,他的好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特征,與你毫不相差!”“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侖的孫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感自己矮小的兇狠才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高貴和威嚴。就這樣,憑著他是拿破侖的孫子這一“美麗的謊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議價大公司的總裁。后來,他請人查證了自己并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無窮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種含蓄的期待,是一種信念的點燃,是一種“自我誘導”。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會現存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個“美德的集合體”,而是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使學生樹立道德理想,領悟人生真義。而“啟發”和“喚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師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能夠有效誘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教師期望的目標相符合,這正是“亨利效應”的神奇之處。如有的老師在集體場合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就對其他同學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師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等等,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說過,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內心世界的美好;當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們內心的陰暗。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應”一定能產生更多的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