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的收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哲學并不神秘,離人并非遙遠,它就在人們的生活中。人們當然不是按照哲學生活,但生活中確實有哲學。哲學需要生活,需要從生活提升問題;生活需要哲學,需要哲學獨有的眼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有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個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為世界本源的問題,第二個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哲學有兩個派別,一個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另一個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其中,唯心主義派別也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唯物主義。
世界具有多樣化的結構層次,事物具有多樣化的存在形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多姿多彩,彼此各不相同。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也是彼此各不相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既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的世界中。從身邊的花鳥魚蟲,山川樹木,到遙遠的日月星辰,宇觀物質,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事物,文化現象,到對這一切進行思考的人自身,都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
物質不是萬事萬物的基礎,不是萬事萬物背后的支撐者,而是各種具體事物的共性。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應的客觀實在。具體地說,物質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結構是可變的、相對的,但具體形態和具體結構的物質都具有客觀實在性,則是不變的、絕對的。不管物質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結構多么特殊,他們永遠都保持著客觀實在這一共同的本質屬性。物質的根本特征就是客觀實在性。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依賴于人腦這種高度完善的物質器官。從本質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以主觀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意識的內容歸根到底只能來自客觀存在的事物。沒有客觀存在的事物,就不會有對客觀事物的意識。
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第一,自然界是物質的;第二,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第三,人的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主觀意識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選擇人生道路的根本出發點,正確處理好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使主觀符合客觀。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生道路的選擇、人生境界的高低決定于對客觀實際的理解和把握。人生選擇的條件性,意味著個人的人生選擇只能根據客觀實際和自身的實際、對象實際進行選擇。人生發展的可能性與現實性是對立統一的,人生發展的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在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時,首先要學會選擇,其次要善于選擇,要正確理解和把握不能與不為的關系。凡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事都不能做,這樣才能創造和享受成功的人生。
世界上的事物不僅千差萬別,而且千變萬化,始終處于在運動之中,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以人的意識意志為轉移。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物質在運動中存在和發展,運動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變化的過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這是物質運動的兩個屬性。物質在運動中發展,萬事萬物都處于永恒的變化發展之中。
人不是神創造的,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的意識也是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產物。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勞動創造了人,構成了人的生命活動的特殊形式。首先,行動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其次,行動展示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人通過行動創造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創造了自我及其人生,人生的目標和理想也只能通過人自己的行動才能實現。行動是人生最好的老師,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人生行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事物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所謂規律,就是事務運動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作為事物的本質的聯系,滲透在一切現象之中。普遍性來看,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人的思維活動也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規律的客觀性。
規律的客觀性決定了人們的行動,因此人們必須以客觀規律作為人生行動的“向導”,遵循規律、運用規律,敢于行動、善于行動。首先,在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行動遵循規律,其次,在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使規律起作用的結果符合人們行動的目的。在人生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格努規律不斷修正目的,使目的更接近現實并不斷轉化為現實。
人與動物不同,人是在積極、能動地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動物則不是。恩格斯之所以贊美人的意識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就是在于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首先,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人們的認識活動總是帶有一些目的性,計劃性和創造性。其次,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列寧認為,人的自覺能動性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造客觀世界。
規律的客觀性與人所具有的自覺能動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必須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自覺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尊重規律是發揮自覺能動性的前提;正確發揮自覺能動性是把握,認識和運用規律的條件;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自覺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同時,在發揮自覺能動性的過程中要實現自我發展。實現自我發展需要能動的認識自己;實現自我發展從根本上說需要能動地改造世界;實現自我發展需要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以足夠的自信、智慧和勇氣去面對人生的逆境或困境。
自尊是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心理。自尊本身就是人們對自我的認識,是對自我存在的關注與肯定,是對自我的積極的評價、體驗和感受。自尊與關注自我的存在是有機的統一。要做一個自尊的人,一是要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二是要悅納自己,完善自己;三是要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四是要堅持自己,尊重他人。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潛能是潛在的能力,是一種尚未顯現的能力。人的潛能是最寶貴的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的自我實現就是人的潛能的實現。發掘自我潛能的前提就是相信自己的潛能。只有努力學習,反復實踐,才能將潛能轉化為實際能力。
中國有句古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精神強調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要有知難而進的勇氣和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自強精神需要自信自立自勉自責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聯系的普遍性通過聯系的多樣性表現出來,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
現實的個人總是生活在社會與他人的交往和聯系中。人際關系是社會聯系的基本形式,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人際關系又反過來制約人的交往活動,并規定著人的特征。人際關系具有交互性和復雜性。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社會交往中要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體的交往實踐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則:利益原則、平等原則、寬容原則、合作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當學會交往藝術,形成健康的心態,學會欣賞他人,從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追求和諧的人生。
從蒸汽機車到磁懸浮列車,從憑經驗預測天氣到專業氣象預報,以及城鄉的變遷等現象無不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之中。變化是事物在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狀態或性質的改變。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的滅亡。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世界。
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都需要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只有當量的積累達到臨界點的時候,事物才能發生質的飛躍,從而產生新事物。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的發展往往表現為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順境與逆境是人生的兩種境遇。順境,人之所求,卻無法有求不應;逆境,人之所畏,卻往往不期而遇。順境為人生提供發展的機遇和條件,逆境是人生發展遇到障礙和阻力。在順境中向目標前進如順水行舟,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使我們更容易接近目標。在逆境中向目標前進如同逆水行舟,困難重重,同樣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自古英雄多磨難。”事在人為,只要我們正確把握人與規律的關系,就能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求得個人的發展。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事物自身包含的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就是矛盾。矛盾的對立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分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屬性和趨勢,這種對立性又被稱為斗爭性;矛盾的統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轉化的一種聯系的趨勢,這種統一性又稱為同一性。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違反邏輯規則所造成的矛盾,辯證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對立統一關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特殊性。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人生發展的動力。我們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待人生,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要理解事物的自我運動、自我發展,人生的自我超越、自我發展,還需要正確理解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內因即內部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分。所謂主觀世界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意識、認識、思想、思維方式以及欲望、意志、目的等。所為客觀世界就是人的主觀世界之外的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我們要深入客觀實際,正確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的知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具有三種基本形式,即物質生產活動、改造社會關系的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認識者)對客體(認識對象)的能動的反映。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其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人的認識過程首先表現為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人們可以直接觀察到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這屬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來看,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前提,為理性認識提供鮮活、生動的感性資料;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深化和升華,是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形成的關于事物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
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本質屬性是客觀性。在實踐中認識和檢驗真理,只有將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聯系和溝通統一起來的事物,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
實踐不僅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對于人而言,每一項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人的實踐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的理論經過了反復多次的實踐檢驗,是一種對事物本質規律的理性認識,對于我們的實踐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可以幫助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活動的成功不僅實現了人的自我價值,而且實現了為他人服務、為社會奉獻的社會價值,這是一種真正的快樂。
我們每天所見所聞,是異彩紛呈的現象世界。在這多樣的現象背后,是決定事物的本質。所謂現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的外部聯系。本質則是指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根據,它組成一個事物的各個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現象與本質相互聯系,現象與本質相互區別,也就是對立和統一的關系,現象表現本質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我們要深入實際,反復實踐,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種現象,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思維對現象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
根據表現事物本質的不同形式,將現象區分為真象與假象,以及錯覺。我們要學會明辨是非,識別假象,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這要求我們掌握豐富的知識,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從而變革現實,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