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浸潤德育,用德育浸潤童心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學校德育也受到了極大影響。怎樣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使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成長,既具有深遠的意義,又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目前,區教育局所提出的“三有三講”全員育人“德育導師”制可謂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思考和新嘗試。我校一直以來認真貫徹區教育局的工作方針,以區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為依托,以構建和諧校園為主題開展德育導師工作。自開展工作以來,我也積極投身其中,與所任教班級中的一名學生產生一對一的德育師生關系,通過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彼此在“德育”的路上都有了許多思考與感悟。我想,德育工作的過程,也是我們彼此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一、德育工作遭遇的困難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對目前小學德育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首先,小學德育工作面臨許多困難。我國中小學德育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我們在肯定社會環境主流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其不良因素的影響。由于其影響,小學德育工作中,常常會面臨一些困境,如:
1、學校德育教育滯后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要求。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國的經濟發展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這一場深刻的革命,也必然引起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的重大轉變。市場經濟活動的弱點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上,就是更容易誘發自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這樣的環境也在影響著青少年和兒童的觀念,造成了一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為自己打算,不關心他人,不關心集體,缺乏社會責任感,視奉獻、學雷鋒為傻事,不愿意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現象。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學校、老師仍依照傳統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將“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等德育要求照本宣科,沒有很好地將社會大環境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就很難達到德育的預期效果。學校德育就很容易滯后于現代化建設,與現實脫節。
2、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教育嚴重分離。
家庭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現在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另一部分的特殊家庭,如殘缺型家庭,家長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放縱其自由,任其發展等。如學校和老師沒有處理好這些來自家庭教育的不協調因素,學校德育與家庭教育就會逐漸分離,德育工作寸步難行。
因此,面對學校德育工作遇到的諸多困境,德育導師們對孩子們的德育工作一定要著眼目前縱觀未來,牢牢把握時代的脈搏,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去研究德育內容、方法和途徑。這樣,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位,發揮其作用。目前,我校結合區教育局所提出的“三有三講”全員育人“德育導師制度”,德育工作正開展地有聲有色。各位教師也努力地在做“知心”德育導師,育“三有三講”新人的過程中,開拓新思維,運用新方法,在德育困境中看到了新希望。我同樣也在自己的德育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看到了德育的新機。
二、德育工作面臨的新機
我們總愛教育孩子“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德育工作遭遇的困難,我們也應定下心來,制定具體的解決辦法。在我的實踐過程中,我認為以下一些方法是可以嘗試的。
1、上好德育的第一課
我們應充分利用第一次接觸學生的機會,上好德育的第一課。由于學校實行的是一對一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我有幸成為了所任教班級中一名學生的德育導師,我的受導學生是四年級的一位男孩子。選定學生后,我便開始計劃如何進行與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單獨接觸前,我有意識地對他進行了觀察。我發現他回答問題并不是很積極,但課后,無論是與同學相處還是在對待個人興趣愛好上,他都表現活躍。有了這樣的發現后,面對他上課不愛舉手的問題,我就選擇了適應難度的問題點名讓他回答。幾次下來,他都能回答正確,并從那以后舉手的次數有所增多。我想時機已到,便在一節課后,把他叫到了辦公室,進行了第一次面談。
第一次把他單獨叫到辦公室,我向他介紹了我自己,我是他本學期一對一的德育導師。見他有些許不解和緊張,我便微笑著解釋到:“現在我是你的德育導師,也就是你的老師朋友,你可以把開心的事情分享給我,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難告訴我,我想和你一起想辦法。今后我們要多聊天,我想幫助你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你說好嗎?”他聽后,有所放松,但似乎有點不敢相信,問道:“老師,你說的是真的嗎?”看到他天真的眼神,我順勢回答:“當然是真的!我說話算話,我們現在是朋友了,但彼此還不夠了解,我們現在就來分享一下彼此的興趣愛好好嗎?”也許是他看到了我的真誠,聽到這里,他終于開始一點一點地告訴我自己的愛好。于是,我們之間的話匣子打開了。經過第一次面談,我明顯感覺他與我親近了不少,上課舉手的次數增多了,下課有時還會圍到我身邊問些問題。我知道,“德育的第一課”,我上好了。
由此可見,教師要想更好地教育學生,首先要親近學生,而與學生的第一次接觸,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也尤為重要。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很注重“德育的第一課”,在“第一課”中我轉變角色意識,從“真理權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來,把自己當作一名傾聽者、求知者、對話者。只有讓他看到我的真誠,我才能邁出“德育”的第一步。
2、信任與嚴格要求結合
在第一次面談后,我與他之間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但尊重信任不是姑息遷就,也不是放任自流。信任一定要與嚴格要求相結合。我相信我所受導的學生,他有很多優點可以發揚,他有很大潛力還未開發,他需要更多更正確的引導,幫助他養成更規范的行為習慣。于是,我誠心地根據他的情況為他制定了德育目標,任務明確,逐步深入。而且每個德育目標都需要他通過努力達到,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他便能體味到成功的喜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也應嚴格按照準則發展自己。這需要家長和教師們的共同引導。作為德育導師,更應付出努力,將核心價值滲透在每一個教育目標和教育活動中。
經過多次的談話及與其父母交流,我了解到,我所受導的學生,家庭環境較好,父母較寵愛,他的要求家人會盡量滿足。這使他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對于他人的需求不一定能夠理解和滿足。在課上,他會忽視課堂規范,按照自己的意愿與同學交流,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課后,他會關注自己的愛好,與有相同愛好的同學較為親近,卻對其他的人和事漠不關心。根據他的情況,在這個學期中,我為他制定的德育目標有:(1)對待學習:好候課、好傾聽、好回答。(2)對待同學和老師:好禮貌、好友善、好幫助。(3)對待家人:好理解、好孝順、好關心。與此對應的德育形式有:面談、家校通、電話交流、家訪等。除此之外,我也注重在課堂上抓住一切機會對他及所有的學生講述德育故事,通過情感的渲染提高學生的意識,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讓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精神滲透到教育中。
3、關心學生的心理需求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接受的科目較多,興趣廣泛,但不一定對每個學習任務都有自覺性。我認為糾正錯誤的認識,改正不良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們對每個學習任務都能用心地、規范地去完成,得到較好的反饋,那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就能提高,這有利于他們在學習甚至是生活上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注重關心他的心理需求,滿足他積極向上的要求和欲望,這為他后來的意外轉變打下了心理基礎。我以平等的心態,朋友的身份,積極地與他溝通。對于他的優點,我及時贊賞,激發動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币虼?,在課堂上,我選擇適當難度的問題讓他回答,對于他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都及時給予表揚,讓他感到學習上的成就感。在課后,我關注他的興趣,鼓勵他把對興趣社團的熱情遷移到攻克學習的困難上。而對于他的不足和缺點,我也沒有直截了當的指出,而是采取“旁敲側擊”的方式。例如,他愛玩游戲一事,我并未直接批評,而是抱著寬容的心態,勸導他注意課后玩樂的時間、方式、內容,用其所長,避其所短。這一點通過之后與他父母的電話交流,我得知他確有所進步。與此同時,我通過與他及家長的交流中,一方面勸導他理解和關心父母,一方面幫助其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改進方法,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協調。
德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驚喜的過程。對于每一次德育過程,我都通過學校的“德育導師”網絡平臺完整記錄,每一個點滴,都將匯成我與孩子之間的美好回憶,也匯成我與他共同的成長軌跡。在今后的德育過程中,我將繼續做他真誠的朋友,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呵護他,以自己的愛心,撥動他心靈的琴弦。我相信,只有對學生付出濃濃的愛,才能贏得學生深深的情。我也將永遠記得,我是一名德育導師,應用豐富的知識,崇高的品德,良好的修養來塑造自己,用愛心浸潤德育,用德育浸潤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