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德育工作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必須要把為學生服務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只有我們的學校做到一切為學生服務,為一切學生服務,我們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這里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為學生服務什么,也就是說學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樣服務學生?也就是說我們學校怎樣滿足學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會運動的第一動力,是一切行動的生命線。德育工作只有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老子說:“德者,得也”,朱熹說:“正其義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這些都說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的途徑和方法。
??(一)學生有什么需要
??1、愛的需要
??社會的急劇變化給學生的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一方面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以及當今社會就業矛盾的日漸突出,許多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為了好的成績,家長對孩子的物質予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卻關心的較少,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學的嘲諷,教師的不滿,難以得到心靈上的關心,造成學生心理上負擔過重。另一方面,部分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作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理想的工具,強迫孩子學習興趣不高的各種技能,如:書法、鋼琴、繪畫、考試吧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憊,得不到應有的關愛。第三,離異家庭數量劇增,這種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愛、母愛,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難以得到物質、精神上的關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樣忙于財富奔波,得不到應有的心靈溝通。
??2、自我發展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想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的愿望。有些學生因經常犯錯誤、經歷失敗,自己本人有擺脫過失走出陰影的強烈需要,而家長和老師往往不究原因,簡單地將這些學生列入壞學生、后進生的行列,使他們承受較多的責難,難以擺脫失敗的陰影?,F行的學生評價機制和對人才認識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績好的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而對于其他方面的素質,往往被錯誤地看成是“閑活”,使許多學生產生成長的困惑,無法滿足自我發展的需求,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3、娛樂和運動的需要
??喜歡娛樂和運動是孩子的天性,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娛樂和運動需要愈加旺盛。學校過重的課業負擔加之社會、家庭造成的過重升學壓力,使學生忙于學業,平時娛樂和運動的時間很少。許多家長不但不提倡學生參加必要的娛樂和運動,相反以各種理由,千方百計地限制學生正常的娛樂和運動,造成學生體質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現畸形的娛樂觀。
??4、社會交往的需要
??大多數學生喜歡與同學或同齡人交往,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各種信息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劇。而許多家長以孩子交往過多影響學習為由限制孩子之間的交往,使許多孩子難以感受真正的友誼,陷入孤獨。
??5、人格獨立的需求
??現在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上輩對孩子呵護有加,以避免孩子閃失為由,對孩子處處不放心,事事過問。學校以安全為由,處處限制學生在校的各種活動,對一些玩皮的學生甚至不顧及學生的自尊,諷刺挖苦學生,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人格的獨立,造成學生人格不健全或是過分地依賴父母和老師,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樣滿足學生的需求
??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把我們的學生當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來對待。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求,忽視了應按人性本身發展的規律進行德育,對學生的要求往往是劃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強迫式、命令式的“我說你做”,用事先設計好的道德規范將學生塑造成學校和老師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無效。德育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一切高、空、虛的德育要求最終都是無法真正落實的。德育只有在學生正確地滿足自己個體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最終達到用學生自己的行為滿足社會需求的目的。
??2、設置德育情境誘發德育情感。良好的德育情境是產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條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認知才有可能轉化為道德信念,升華為道德行為。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家庭文化環境。一方面,學校要盡力優化學校的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凈化環境,綠化校園,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墻體,倡導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校園人際關系和校園輿論氛圍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網絡,通過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整合社會的教育資源,優化社會的育人環境,通過開辦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家長的素質,改善家庭的文化環境。
??3、實踐體驗。學生有著強烈的實踐欲望,他們想通過實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更想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實踐是學生獲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徑,通過實踐,能夠讓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碰撞中,磨煉意志,陶冶情操。我們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區資源,廣泛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手拉手”等實踐活動;“當一天家”、“當一天校長”、“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體驗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選探究項目、自定探究課題、自己開展調查研究、自己撰寫實驗報告等研究性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接觸生產勞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展、在發展中滿足、在滿足中完善自己,最終形成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