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班主任的成長規律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的素質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視,班主任的專業化成長已經納入各類學校的工作重點。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來探尋優秀班主任的成長規律,就顯得非常有現實意義。班主任的成長,有規律可循嗎?他們因何而優秀?哪些東西是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哪些規律是我們可以推廣和借鑒的?……這些問題的澄清或解決,必將推動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完善。
“優秀”一詞有多重含義,我們這里所說優秀班主任的“優秀”主要是從其專業能力確定的。優秀班主任的成長伴隨著他們個體職業生涯的社會化過程進行。在與外界教育環境的互動過程中,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價值取向,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技能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表現出與其班主任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行為和心理特點。研究其成長規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優秀班主任發展的共性特征,為廣大中小學班主任教師的成長提供典型引領和理論支持。
(一)優秀班主任的成長規律
1.成長過程呈現比較明顯的階段性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優秀班主任的成長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有一個發生、發展、逐步完善的動態過程。從新任班主任、熟練班主任,再到有經驗的班主任、有一定專長的班主任,最后發展為優秀班主任和專家型班主任,其各個階段的知識儲備、思維方式和專業能力都表現出鮮明的特點。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逐步完成了對自身素質的塑造和突破,知識經驗越來越豐富,認知結構越來越系統,人際關系越來越和諧,自我效能越來越強烈,各方面的素質缺陷也一一得到彌補或改善,其班主任職業素養越來越全面和完善,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效果越來越出色,因而能完成其職業形象的全面塑造和高峰升華。優秀班主任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的不斷適應、不斷成熟中發展的,所以希望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而跳過中間過程一步實現從新任到成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無論是教育管理人員還是我們班主任自己,都應當看到優秀班主任成長過程的長期性、復雜性和階段性,充分認識扎實有序、穩步成長的重要意義。盧真金教授的教師成長規律圖可以使我們對優秀班主任成長的一般規律有更清楚的認識。
理論和實踐的雙軌發展、相互促進是任何一個教師,包括班主任教師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只有當理論支撐下的實踐和實踐豐富下的理論達到較高的和諧相生程度,教師才能真正完成自我價值的最大體現,成為令人仰慕的智慧型教師。
2.優秀班主任的成長取決于其自主發展
班主任的自主發展對其能否最終成長為優秀班主任起決定性作用。班主任自身素質水平與不斷提高的職業要求之間的矛盾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原始動因,班主任主體的自主發展實踐活動是其專業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班主任在內在發展需求的驅動下能動地對外在條件或影響作出認知和選擇,是圍繞著自己的發展目標主動采取的行動,最終也成為班主任專業發展的直接和現實的力量。
優秀班主任自主發展的核心是其自身的自主性,是班主任在自主發展上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我們會發現,優秀班主任都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明確的發展目標、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等優秀行為習慣。國內一項關于“優秀班主任之所以成為優秀”的原因調查,在眾多的原因中,位列最前面的是“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教育,渴望成為好教師”、“能虛心學習,不斷提高”等主觀因素。可見,正是憑著對成為優秀班主任的向往和超越平凡的追求,他們才能夠不斷進取,不斷地超越自我的固有狀態,最終做出優異的成績,同時也成就自己的夢想。
3.理性實踐為優秀班主任的成長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這里的實踐包括教育教學的所有客觀行為,特別是指帶有明顯目標和任務的專業學習、課題研究等。我們分析優秀班主任的成長過程,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特別注重刻苦讀書學習、進行教育反思或執著地參與課題研究。他們和一般班主任的明顯區別在于其工作過程有鮮明的研究性和方向性,他們總是帶著明確的目標去投入教育教學實踐。
[案例]教育過程就是研究過程
徐鐸厚,山東沂南縣第三中學副校長。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個善于發現問題的人,學生隨口說的一句話,教師工作匯報中無意的一段,到他這里都可以轉化成研究課題;他是一個善于“小題大做”的人,一次活動能引發出內涵豐富的系列研究活動,從而構建起本校獨有的“學生創新性活動”校本課程體系,成為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的橋梁和紐帶。而他自己,也逐漸成為一個“把教育過程當作研究過程”的實踐者。
(摘自《人民教育》2007年第3~4期)
許多優秀班主任善于根據文化、自然等資源優勢和本班學生特點,開展創新性班級活動,走科研校本化之路。這種實踐,不是隨意的、短時的、無序的,而是有目標導向性、計劃性、高質量的班級教育教學活動,對班主任成長的速度和程度有著極大的促進。它可以豐富和深化教育管理內容,開闊教師視野;可以鍛煉和提高教師的理論綜合應用能力,增強班級管理和創新的科學性;還可以促使教師主動地吸收他人的先進研究成果,優化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方法與措施。前幾年就有專家指出:“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前面我們講過,班主任進行教育科研有著天然優勢,所以今天,我們還要倡導:讓班主任成為優秀的研究者,讓班主任在研究實踐中不斷成長!
可以說,學習、科研、反思、合作、服務等,是優秀班主任成長的關鍵詞,構成了優秀班主任成長的主要特色。
[案例]北京市優秀班主任職業成長個案調研
1.在書香中成長。閱讀是吸納、是積累、是根基、是底氣,博覽群書方成大家。張萬祥先生語云:每個班主任心中要裝有100個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開導。因此,沒有廣泛閱讀,腦袋空空,語言艱澀,工作起來必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2.在網絡中成長。這是一個網絡的世紀,輕敲鍵盤,自己的思想即刻輸出;下載保存,別人的才智立馬收藏。教育在線,精英云集,網絡拜師,把握良機。班主任論壇,將以強大的名家陣容,助你成就德育的不凡業績,“每天在線一小時,育人真的好輕松”。
3.在案例中成長。撰寫教育案例是班主任走向成熟與睿智的捷徑。在寫中你重現情景,在寫中你苦思良策,在寫中你提升自我。朱永新教授講過:每天堅持寫千字文的教育隨筆,不出三年,必有大成。
4.在反思中成長。一個案例是一個點,在點上反思;積點成線,在線上反思;連線成面,在面上反思。班級建設的過程是動態的,班主任的為政之方應作出相應的調整,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礎上。(吳國珍:《北京教育》,2006年4月6日)
(二)班主任自主發展的必經途徑
主動性是人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個體具有主動應答、選擇、發現、思考、策劃、行動和反思等需要和可能,具有關注和要求自己主動發展的需要和可能。人的主動性的最高水平是能動、自覺地規劃自己的發展,成為自身發展的主人。眾多優秀教師的成長實踐證明,自主專業發展是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和最有效的途徑。班主任的自主提高和發展也必然經歷這個過程。班主任自主發展,即班主任通過自己的學習、反思、實驗、交流等多種形式和措施,逐步掌握德育與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知識,形成班級德育和班集體建設與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學術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職責的過程。它是班主任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專業責任感不斷成熟、提升和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終身學習和自我反思的過程。
綜觀許多班主任的教育實踐,我們把他們的自主發展歷程概括為自我覺悟——自我奮斗——自我實現三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出這三個發展階段正是班主任從對現實與自身的內省開始審視自我、樹立發展意識、尋求發展方法,到自我努力,付出行動,實踐規劃,逐步實現自我素質提高和專業化發展的一個形象寫真,它們互相滲透、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班主任素質提高、專業化發展的真實過程。
1.積極抓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班華教授認為:作為一個班主任,應該有三方面的專業素質,第一是班主任的專業道德,第二是班主任的專業知識,第三是班主任的專業能力。這三方面的知識在一般的師范教育中很少涉及,而且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教育對班主任素養和班級管理等又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和要求,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工作的同時勤于學習,努力鉆研,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專業知識,并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
學習是班主任自主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夯實了理論功底,才能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增添后勁。學習的內容不能僅隨愛好,快餐式的知識和學習意義不大,要注意“取法乎上”,努力學經典,還要注意強化對班主任專業化知識三“基石”,即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知識的鉆研。學習非一日之功,厚積才能薄發,只有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才能集腋成裘,形成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班主任素養。學習中,我們不能自我滿足,要樹立終身學習的志向,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自覺做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有所滑坡。”為此,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葉瀾教授也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專業化建設貴在學習,重在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班主任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案例]自覺反思生智慧
班主任就是“首席學生”,要想當好班主任,首先必須是一個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向優秀的老教師學習實踐經驗。學習型班主任如同一面旗幟,帶領學生一起去學習、一起去攻克學習難關,打造出學習型的班集體。學以致用,學來的東西要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行動,反思是必由之路。無論是對什么問題的思考,或是遇到什么新鮮的說法,總是想想“這在教育教學中怎么體現?這在日常教學中能不能做到?這對實際教育教學有沒有效果?”讓自己成為一名不斷反思超越經驗的智慧型班主任。
(摘自《中國教育報》,作者系北京市優秀班主任全斌)
班主任在自學中要學會理性反思,對自己和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掌握其中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反思的形式主要是寫作和沙龍對話、討論交流等。竇桂梅老師說,寫作是教師心靈的呼吸。讀書筆記、教育敘事、教育故事、實驗心得、案例分析等都是簡便易行的形式。朱永新教授說:“一個教師的讀書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通過寫作,和大師、偉人、同事對話,以梳理和豐富自己的思想及知識,從而獲得更多的靈感與智慧;通過寫作,“逼迫”自己不斷學習、思考、完善,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升華,應該成為班主任的孜孜追求。
3.敢于搞研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被當作教育理論的旁觀者和消費者,認為“研究”只有那些專家學者才能做。這種認識禁錮了我們的頭腦,限制了教師的思維,是非常有害的。實際上,班主任做課題研究,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優勢,研究是班主任有意識地將自己學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途徑。做研究對完善和整合班主任的知識素養、提高專業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因工作的性質關系,班主任的研究之路必然是在“游泳中學游泳”,一定會非常艱辛。但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信心,要靈活地擠時間、找時間;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要敢于突破常規,嘗試創新;還要耐得住寂寞,不急功近利,真正把課題研究做深刻、做規范。做研究的過程,就是班主任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取長補短、提高認識,也不斷學習反思和形成專業特色的真實過程。
在搞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要主動參與相關團體的培訓研討活動,虛心向別人學習和借鑒,積極尋求專家的指導和幫助,用研究作紐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導師團”、“智囊團”,獲得更有力的支持,營造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三)班主任成長過程中相關行為因素的關系
在班主任教師的專業成長中,有許多復雜的因素,期間又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們只有很好地認識和處理這些關系,才能夠使自身素質、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和完善。
1.狀態大于方法。在我們長期的思維定勢中,提到問題,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學需要教學方法,學習需要學習方法。似乎一切教育問題的解決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師、專家的成長也都是找到了有效的成長方法。教師的專業成長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徑和規律可循,但是眾多名師成長的經歷卻清楚地告訴我們:成長,取決于自我精神狀態。
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會有什么樣的生活,生活來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狀態的創造與給予。同樣大學畢業的學生到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環境后,不幾年,有些人就碩果累累、功成名就,而有的人依然還很不適應。是什么造成了這巨大的差別?環境有影響,但是關鍵因素嗎?絕對不是。關鍵在于各自擁有的發展心態。我們常說的“機遇總垂青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處于什么樣的環境,如果你有強烈的自我進取、自我發展的需求,你就會主動把環境的壓力轉化成發展的動力,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吸納,不斷地積聚能力,不斷地增值。到一定時候,你就會水到渠成地發出光芒。“本立而道生”,這時的你,即使不想成功都很難。
2.反思大于苦干。“經驗+反思=成長”,是學者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其實,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梳理,進行思考分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成長和完善。但我們還要注意:經驗是成長的財富,但是成才絕不是經驗的簡單相加;反思是成長的途徑,但是一味反思決不會達到成功的彼岸。
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動,但苦干經常帶有盲目性。我們常說的“只顧埋頭走路,不顧抬頭看天”就是這種情況。扎實苦干的精神和態度是基礎,而學會不斷地自我反思則是必由之路。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種優良的品質,是借鑒別人,思考自己,留下精華,揚長避短,豐富自我。反思的過程,是對自我的錘煉過程,更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其實,當我們靜心反思的時候,我們已經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現在許多教師喪失激情的重要原因,正是他們只去被動地應付,機械地重復,失去了思考的樂趣。
3.研究大于經驗。豐富的經驗,是一個人成長的財富。但是,如果只固守過去的經驗,不研究新的環境、新的問題、新的規律,思想就會僵化、麻木,被時代淘汰出局。經驗是過去的知識積累,經驗意味著被動地接受、模仿和繼承;研究是面對新的問題,主動地探索、創新和發展。新課程強調“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教師應該具備研究的基本素質,如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逐步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的轉變。一個沒有研究能力的教師永遠是一個“教書匠”,素質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發展和提高
4.合作大于獨行。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課堂氛圍和培養學生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意義。沒有老教師的引領,我們經常失去方向;沒有青年同伴的幫助,我們往往會多費很多時間和氣力,要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永遠小于團體的群力。一個和諧合作的優良環境,促成了一個合作共進的優秀團體,在團體力量的推動和影響下,走出了一位又一位名師。這是許多名校成功的法寶。
5.關鍵大于整體。任何事情都有其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對青年教師來說,在教學上關鍵是要抓好課堂,在素質提高上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能力發展上關鍵是要多讀書,積極參與教學科研。要善于捕捉發展機會,抓住某一個教育教學活動或是某一個科研課題,做好做精,自我加壓,促使專業素質與能力的快速成長。
剖析許多名師的成長經歷,都有關鍵的時段,關鍵的人物,關鍵的事件。關鍵的地方,一般也是產生機遇,獲得成功的地方。努力抓住關鍵的一點,很可能你就抓住了一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機會。每一個青年教師須牢記:只有抓住關鍵,才能尋求突破。
6.行動大于思想。思想的花很美,行動之果更甜。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思想是行動前的思考和規劃,行動就是“實踐”,是思想的嘗試、檢驗、創新和升華的外顯過程。思想只有在行動中才能得到檢驗、修正、豐富和完善;思想再美好,如果沒有去行動,也只能是空想、幻想,永遠都不會成功。作為教師,傳承著人類精神文明成果,思想絕對不可以貧乏,但行動更不能缺少,“晚上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賣豆腐”,只有思想而不去付諸行動的人,永遠都只能沉浸在夢里。其實,許多看似困難重重的事情,我們敢于去做,就會發現它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復雜;許多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就好像是一層“窗戶紙”,奧秘一捅就開,關鍵是我們沒有想到去做或沒敢去做。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伴隨著嘗試、困難、挫折和失敗;但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思想,沒有行動,可怕的是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無法行動。做,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不做,什么都不會有。每一個青年教師初上教壇,都充滿了激情與夢想,要做一名好教師;也都曾不甘平庸,要在教學上有所作為,要在工作中不斷超越自己。但是,很多人卻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漸倦怠,思想變得消極和麻木,行動變得遲緩和敷衍;而那些名師從不這樣,他們的可貴之處,正在于他們始終處于“行動”之中,堅守著自己的思想追求,堅守著對事業和學生的真愛,始終如一地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邁進。所以說,名師的成功之路,是一個在教育實踐中堅守自己夢想的長期征程。
思想與行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多數時候,思想決定行動,有什么樣的思想,往往會做出什么樣的行為。教師自身的“思想者”特征和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動態過程性特點,使得教師的成長更多地依靠“在正確思想指導下”展開具體實踐活動,更多地表現為“做”的過程,表現為一系列實際行動。比如,當你從觀摩課或報告中深受啟發,想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如果“思想”占主導,停留在對名師、專家的感嘆、羨慕或對自己現狀的不滿、抱怨中,這樣的思想碰撞固然重要,但畢竟只是處在意識層面的“思想火花”,思想一放松,就會熄滅,又歸于“無所謂”的平庸狀態;但如果“行動”占主導,你必定會開始制定切實的學習計劃,研究教學案例,觀看教學實錄,深入同事課堂,嘗試新的構思……在這些扎實的學習行動中,“思想”也必會跟著“行動”逐步發展、成熟和升華,從而使自己逐漸變得優秀。比如,讀著別人在報刊上的精彩故事,你也想寫教育日記。既然想,那么就要開始寫,不管寫多寫少,你必須先使自己坐下來進入寫的狀態,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有效地促進專業化發展。
很多人總抱怨自己沒有機遇,其實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事實往往是自己不去尋找機遇,自己不去創造機遇;即使有了機遇,自己也不去立即行動抓住機遇。什么是行動?對青年教師而言,行動就是學習,就是讀書,就是反思,就是寫作,就是嘗試課堂改革,就是進行課題實驗,就是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缺點,就是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
“在行動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隨時可以在思想中觸摸到現實的脈搏;在思考中行動。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動更準確和深刻,并讓思想在現實中開花結果。”讓我們每一個青年教師都把馮驥才先生的這句話記在心底,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實踐者,做一個思想和行動統一的成長者!腳踩大地,仰望星空,帶著理想上路,深入課堂向名師看齊,捧著書本向名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