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主任的三種角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應具備一種角色意識,而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則應扮演多種角色。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會上的講話中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行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班主任是學生直接接觸最多的教師,也是學生管理中的基礎環節,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班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扮演“嚴師”。常言道,“無規矩難以成方圓”。班級工作首先應從建立健全班級各項規章制度入手,強化常規管理。而抓班級常規管理,當從一個“嚴”字入手。我每接一屆新班,我首先思考的是治班的“大政方針”,根據校規校紀建立各項班級規章制度,并且做到以人為本,松嚴適度。
現在有的學生,他們有缺點,有毛病。老師也看見了,也知道問題出現在哪里。但為什么會屢教不改呢?有些人是可以靠愛,靠理解,靠談心來幫助學生糾正偏差和錯誤的。可有的就不行,教育不是萬能的,有時就需要對那些一錯再錯的學生進行必要的懲罰。這樣的懲罰有時是會得罪學生的,有時甚至會受到學生的強烈反抗。做為老師其實誰愿意背著狠毒的罵名來對學生呢,但有時,不這樣就不可以。我班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年級中“臭名遠揚”。分科后來到我班不到三天,本性暴露無疑。遲到,曠課,吸煙,打游戲,上網等等,在班級里很快成為所欲為的刺頭兒。我一次次的教育,一回回的談心,從理想到事業,到人生,到尊嚴,到孝敬父母,好話說了一大堆,前面剛說完,后面就又犯錯誤了。在高一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處分,怎么辦?開除他?我想了很多,為了挽救他,還是決定給他最后一次機會。我讓他自己做出保證,他說:”老師,我知道我自己的錯誤,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以后我再犯錯誤,你就懲罰我。”我依照他的說法,每次他犯錯誤,就叫他練習長跑,從一開始的五圈,到后來十圈面不改色,期間練習長跑的距離越來越長,最后,基本上是改正了缺點。我的這種辦法,也許是不足取,會受到大家的質疑,可在有些時候,對于有些學生,還是比較適用的。軍隊上有關禁閉之說,教師為什么就不可以對個別的學生適當加以懲戒呢。
記得我接的第一個新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下午放學后,天下起了小雨,值日生未打掃清潔便走了。第二天早讀前,我就找到這幾位值日生,讓他們立即補掃,并依照班規對他們當月“操行評比”作出從嚴扣分。當時有班委建議“罰他們值日一周”,但我認為:以罰代管,勢必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失去對班規班紀的認同及對班主任的信任。嚴格而不失人性化的管理,使學生能夠自覺遵守班級紀律。當然,我也進行了反思:作為班主任應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嘴勤腿勤心眼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榜樣。
這就是所謂“班有班規”。在執行班規班紀時,班主任應以一位“嚴師”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扮演“慈母”。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臺被損壞的機器。”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面對一些突發性事件,切忌簡單、粗暴、沖動的“熱處理”;面對學生的過失,切忌“一刀切”。而應持克制、忍讓、寬容的態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因為學生在老師的眼中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
眾所周知,母親對待孩子是打心里疼愛,從骨子里喜歡。所謂“孩子是自己的好”就是很好的明證。母親對子女的這種“真”愛,不講代價,不計得失,不圖回報,含辛茹苦,辛苦一生,只求孩子成材,將來過得比自己更好。這種愛是天地之間至純至美的愛,是最崇高和偉大的愛。一個老師,有了對待學生如同對待自己子女一樣神圣的情感,就會平添一種責任,平添一份壓力,就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學生教育成人,培養成材。學生進步了,他會發自內心的高興,學生有缺點,他會溫和的善意地指出。教師對待學生,不是為了貪圖將來學生對自己的報答,這無私的情感會凈化師生之間的關系,叫師生關系在平凡之中得到升華。可以說,我們每個老師在內心之中都存有這種美麗的高尚的情感,越是德高望重者,越是對學生寬容,越會在小事情上表現出仁愛的博大的光彩。我有一個學生,他叫劉遠水,在高一上期末考試的時候,成績下降了213名,那幾天,他情緒非常的差,精神狀態也不好,有點萬念俱恢的感覺,我看到這種情況,利用晚自習的時間,找他談心……最后,他擺脫了考試失利的陰影,作為紀律委員,他把班級紀律管理得緊緊有條,并且在期中考試中進入了年級前100名。春風化雨,這種慈母般的愛,是激勵學生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常常想,一個常懷“母愛”之心的班主任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那份愛,可以是一絲微笑,一次鼓勵,一聲問候,一次包容……這些撒進學生心田的點點滴滴,學生又怎能忘記呢?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可以扮演學生的“摯友”。有一句歌詞說的是“朋友心,要聽聽”。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梁,人與人之間才能得到情感的溝通。
我在任北山中學高一、七班班主任時,有一天,我班的一個女生寢室,夜里就寢紀律被扣掉兩分,我很氣憤,狠狠地批評了她們。可是第二天,她們就寢紀律又被扣了兩分。我一向對學生的常規管理很嚴格,面對一個女生宿舍居然連續兩次被扣分,我真是不能容忍。于是我對她們一個個進行了單獨“教育”后,還讓她們每人寫了一份深刻的檢討書。結果,檢討真的寫了,我的氣也消了。但我卻從她們的字里行間里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檢討。
“老師,我們承認我們的錯誤。但希望您能讓我們有一個逐步調整的過程,任何事都不能一跋而就……”“老師,您也有過青春歲月,您也曾有過和同齡人暢談的激情,您應該理解,我們就是這樣一群明知是錯,卻還是要犯,即使受了教訓,也會在不經意時再犯的一群,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懂得生活的準則,逐漸完善自我的。”“老師,我不敢向您保證我們今后一定不會被扣分,但我能向您保證,我們今后一定會有進步,一定會做得更好。”
真摯的言語不禁使我思潮起伏,真沒想到,這群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如此豐富,他們的見解是如此出人意料,真讓我這為師的,詫異萬分,學生的心思是縝密的,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簡單想象的。也許,在體察學生的心理和處理事務的藝術性上,我真是應該向學生們學習,學會寬容,學會給別人一個自我調整的過程。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這些高中生,在小孩眼里都算得上是大人了,但在我們老師眼中,他們還是一群孩子。每當看到自己教過的學生成了社會的有用之才,我的心中充滿著無比的喜悅。真的,我想只要彼此真誠,那么無論是做學生的老師,還是做學生的朋友,都能體現一個優秀教師的人格力量與智慧風采。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們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著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
總之,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有些班主任總抱怨與學生之間有代溝,其實那是學生對他“望而生畏”的原因。班主任應該是學生最容易親近、也愿意親近的人。我們常說:“兄弟姊妹間,衣袖手足情。”如果能把這種感情融入新時期班主任工作中去,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拉近了,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也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健康積極地成長,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寬容大度兩者并不矛盾。嚴而不苛、慈而不溺、寬而有度,是我們當代班主任的工作原則及藝術。既扮嚴師、又做慈母、還當摯友,讓學生充分信任你,親近你,理解你。我想這樣的班主任形象一定是學生心中的最佳形象。我熱愛我的工作,更熱愛我的學生。我用自己的真心去塑造班主任、老師的形象,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們。我可以驕傲地說,我沒有虛度年華,我是一個熱愛學生、忠誠于教育事業的平凡的班主任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