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做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3-21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沒有學習過程的幸福與成功的激勵,孩子不可能有更好的精神成長。班主任首先要不斷提高課堂的感染力,一位課上得不好的老師,一般不太可能成為優(yōu)秀班主任。要讓課堂有魅力,靠的是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文精神的積淀。
教學的突出矛盾是教的共性與孩子學的個性的矛盾,最好的教師,也有最不適應的學生,因此,班主任要特別關注學習不適應的學生,對個性化學習有要求的孩子要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引導。當前,特別要克服“扶”得過多的傾向。近幾年來,我在學校推行“自主作業(yè)”,習慣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月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或者不做老師作業(yè)中不喜歡的部分,以自主設計的學習方案代替作業(yè),這種方式著力于轉變孩子被動學習的狀況,并培養(yǎng)了孩子的規(guī)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我發(fā)現(xiàn),認真實施的班主任,特別容易受到孩子的喜歡,這是引導個性化學習而來的魅力。
三、尊重與要求相結合
教育必定會對孩子提出要求,但是,應以尊重為前提。班主任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凡事多與孩子們商量。在一個被班主任高度控制的班級中,看似紀律很好,但往往以形成孩子的奴性為代價。特別要尊重孩子的差異,關注孩子能力、氣質、家庭背景、學習方式的不同點,引導孩子形成不同的個性;在出臺班規(guī)時,要充分考慮有誰會做不到,應該如何應對,避免傷害個性學生,又避免讓自己下不了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犯各種錯誤,班主任應該給予批評教育,有時也需要給予懲罰。若在懲罰前聽聽孩子的意見,也許會發(fā)現(xiàn),從孩子的角度看這個問題,這次懲罰是沒有必要的。即使必須要懲罰,也可讓孩子選擇接受懲罰的方式。懲罰并不應該只是關注維護規(guī)則,還要考慮讓受罰的孩子有所感悟。聽聽孩子的意見,顯然更能讓孩子多些內(nèi)心的體驗。
如何對孩子提要求?我認為要在細節(jié)上引導,并持之以恒。教育不能跟風,班主任工作投入時間最多往往是習慣教育,許多孩子的壞習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孩子的壞習慣常常需要斗智斗法。班主任要有核心價值觀,并一以貫之,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通過教育細節(jié)的引導達成教育目標,如“不能踩綠地”這樣簡單的要求,對低段小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做到,班主任若在開學初帶孩子逛校園,每到一處都進行演示指導,將“不能踩綠地”的規(guī)則滲透其中,這樣方式可以更好地讓孩子了解規(guī)則。
四、多一點哲學思維
班主任要面對一個又一個教育事件,如何處理這些麻煩事,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藝術。實際上,平平淡淡的教育,很難打動孩子的心靈,往往班級里出現(xiàn)的“教育事件”,正是走進孩子心靈的契機。所以,班級工作中碰到一些棘手的事,班主任千萬不能因為心煩而草率處理。
我曾遇到許多特殊的兒童,因為班主任處理得當,都能平穩(wěn)度過童年時光。朱老師班里曾有位學生,被妖寵過度,讀一二年級時,稍有不順意便躺在地上不起來,有時一躺就是一節(jié)課,朱老師沒有歧視他,沒有批評他,而是靜靜地、微笑著陪孩子度過鬧脾氣的那一段時間。幾年后孩子行為習慣大為好轉,學業(yè)成績也很突出。我想,這個孩子腦海中一定會永遠珍藏朱老師的微笑。有個孩子拔勞動基地里的蘿卜,被同學看到,班主任跟他經(jīng)談心后了解到,原來孩子是想了解蘿卜大小與葉子有什么關系,班主任慶幸沒有強勢壓人,于是與該生約定一個時間一起去研究蘿卜,學生不僅沒有因此受到批評,反而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愈發(fā)濃厚。我認為這些事件的處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
班主任常常要組織教育活動,我覺得,要以哲學觀指導活動方案,有“好與壞”、“得與失”、“強者與弱者”等的辯證思維,要思考有什么好處又有什么弊端?對哪些人有好處對哪些人有弊端?得到什么又將失去什么?特別要思考,誰會是弱者?要對哪些孩子表達特別的關愛?2010年上海世博會后,學校組織世博主題的征文比賽,有位班主任布置任務時,表揚了參觀過世博會的孩子會思考,考慮到有一些孩子因家境原因沒能去上海,又表揚沒有去上海的孩子是為父母分憂,是懂事的孩子。現(xiàn)在生活條件普遍好了,但并不是每個家庭都富裕,這樣的處理顯然是很妥當?shù)摹?
五、以人格魅力影響孩子
對孩子來說,教師本身就是一本特別的“書”,其主題是人格。教師的人格和精神面貌,將對孩子精神成長產(chǎn)生不可替代的影響,特別是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神奇地位不可取代。當前,學生知識面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是知識的化身”的形象受到挑戰(zhàn),教師更應該挑戰(zhàn)自我,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正如李希貴校長說:“作為老師,一定要在某個方面有一個高度,以這種高度來影響學生。”我想,班主任應該追求人格的高度,以此來掌握教育的主動權。
我讀師范學校時的班主任姚亦菲老師,一生經(jīng)受過許多磨難,青年時期參加地下黨,坐過國民黨的“老虎凳”,新中國成立后當中學老師,后來反右時期被劃右派坐了20年牢。教我們時,已60歲。他話不多,但句句在理,連低著頭走路的深沉的樣子,都很能打動我們的心,這是歲月滄桑鑄就的人格美。他逃難時大女兒失散一直沒有找到,記得一天課間,他說“我大女兒找到了,在上海工作”,說的時候飽含熱淚,我們深受感動。他說,“坐牢時,最高興的是吃飯,只要有飯吃就有活下去的希望”……這些話比任何課程都重要,因為這給予我們的是一位歷經(jīng)磨難的老人對困難的蔑視和對希望的不懈追求。我?guī)煼秾W校畢業(yè)已將近30年,姚老師一直是我們許多同學精神力量的源泉。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他正是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走進了我們的心靈。
班主任不僅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更要借助教育細節(jié)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有位70多歲的退休班主任說,50年前教過的某學生像兒子一樣對她好,她說以前也沒有特別之處,只是有一次,該生家里發(fā)生不幸,她去家訪,拉著孩子的手一小時左右,什么話也沒說,想不到這學生記了50年……這里的奧妙,的確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