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放于首位,可見其重要性。“如何立身做人”是自呱呱墜地便追隨人一生的課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教改以來,“素質教育”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在開始注重培養孩子能力的同時,是否也應該給“心理素質教育”以同等的重視呢?答案顯而易見是肯定的。
??據北京兒童少年心理衛生中心調查:全國4——16歲少兒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3.91%;北京、上海近40%的中學生心理素質處于不及格水平,優良率僅為8.2%。由此可見,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而完成這一任務的主力軍應該主要由班主任來承擔,因為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最易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活動,也是最有利于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一代新人。下面就談談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點行動與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1、利用各科進行滲透
??初中各科教學中,都包含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而班主任一般都擔任一定的教學任務,在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可以緊密結合教材,隨機向學生滲透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經常性的潛移默化,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語文教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中,魯迅家境困難,因幫母親料理家務而遲到,受到了先生的嚴厲批評,但他默默忍受,不申辯,不埋怨,而且以此事激勵自己,奮發奮圖強,事事爭早,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結合教材,可教育學生:對待困難挫折,甚至是誤解,與其灰心喪氣、抱怨難過,不如堅強面對,把壓力轉化為動力。試想,在不增加課業負擔的情況下,班主任既帶領學生獲取了學科知識,又培養隊員們奮發向上、自信自強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并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2、建立通道加強教育
??在班中一角,建立“知心信箱”,學生書面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均可投入信箱,然后由班主任作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類活動中,可能大量涉及學生的“隱私”,因此班主任特別要注意堅持為學生保密。同時也可允許學生以書面不署名的形式提出心理健康問題,以便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作為班主任,我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個別輔導以“煩惱回收站”為名,鼓勵學生傾訴煩惱,發現問題,提供幫助,共同商量解決。筆者將“回收站”的煩惱整理歸納后,發現:在接受輔導的14名學生中,為學生成績不好擔憂的有4名,占28%,其中2名作業問題比較突出;為處理不好人際交往關系而不安的有7人,占50%,有4人;1人為長得不高而煩惱,占7%;1人為上課管不住自己而煩惱,占7%;1人為無法面對挫折而煩惱。由此可見,初中學生中,對情感交流需求較大。他們渴望有朋友,有人來傾聽他們的心聲。這對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一定的參考。
??3、通過活動進行自育
??平時利用班會活動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集體輔導。在活動中,主要由學生自己來主持,班主任只提供一定的指導性建議,也可適時運用各種激勵手段,使學生暢所欲言、互相幫助,解決心理問題。
??班會活動的安排如下:(1)向學生匿名簡介一周以來“煩惱回收站”的情況(5分鐘);(2)學生完成“你了解自己嗎?”的下列小測試,不要求署名,并及時告之結果(15分鐘);(3)根據(1)的情況,針對學習、人際交往、情感需求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5分鐘);(4)小游戲,培養學生團體及協作精神,活躍氣氛(5分鐘)。
??(課后通過整理測試問卷發現:學生非常容易出現認知與行為脫節的現象,這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論證了心理學的理論,從而提醒我們在鞏固認知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培養出知行一致的學生來。)
??此外,班主任還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游戲、猜謎、講故事、小品表演、文體活動等,使學生在班隊活動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等精神,從中有所領悟,受到啟發。當然,要注意的是,心理活動的開展盡量與其它活動結合起來,不要使活動成為一種新的課業負擔。
??4、創設氛圍進行宣傳
??如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知識競賽等形式,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心理問題。由于這些形式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強的特點,因此最適宜于各班級運用,不失為一種簡單實用和富有成效的好辦法。
??5、家校聯系加強溝通
??利用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有益的補充途徑。一般來說,家庭是學生心理最容易暴露的場所。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條件。但不少父母缺乏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或觀念不明確,也缺乏必要的教育藝術。(班主任論文 )筆者在整理上面提到的測試問卷還發現:家庭對學生的影響足以與學校“分庭抗拒”。因此,班主任應與家長經常溝通,并給家長提供一定的幫助。
??另外,我認為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最佳途徑,通過課堂教學,可以比較系統地進行心理科學知識教學,開展心理保健,進行行為訓練等。這樣,將更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到學生中去。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班主任要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還必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如下原則。
??1、信賴性原則:班主任應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持信任、樂觀態度,相信學生能夠戰勝自我。讓學生“自我發現”——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
??2、鼓勵性原則:班主任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鼓勵學生自己判斷個人行為表現。讓學生“自我評價”——相信自己、正確評價自己。
??3、教育性原則:班主任態度要溫和友善,但同時適當也要給予嚴格限制。讓學生“自我調控”——克服困難、取長補短、保持良好心態。
??4、成功感原則:班主任要為學生創設多方面的成功機會,從而使學生有更大的動力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自我發展"——挖掘潛能、塑造良好個性。
??5、保密性原則:這尤其是對個別教育而言,學生的某些情況未經其本人同意,不能向他人披漏,所作的記錄資料不得讓他人翻閱(特殊人員除外)。
??6、主體性原則:班主任應尊重學生的個人尊嚴和權利。例如,尊重他們對教育活動的看法和建議,不隨意干涉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課余生活,未經學生本人可許,不得以任何借口查閱學生的日記和私人信件。嚴禁使用諷刺、挖苦、辱罵和體罰等粗暴的教育方法等等。
??當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軍的班主任,自己也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心理品質的修養,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有崇高的事業心和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同時也要加強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理論與知識技能,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我相信,只要班主任憑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對學生熱愛的精神,定會做好這項工作,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爭取全面發展,只有這樣你才是一個學生喜愛的班主任,你的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