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處方”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接一個新班,學生首先關注的是這個班主任師德如何,學生會仔細觀察、注視你的表情,聽你說些什么,品味你的言辭,對你進行種種猜測。這種猜測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即老師會對我們好嗎,會對我好嗎?繼而則是種種心理活動,或先暫時聽從,或觀望一段時間之后再決定是否服從,凡此種種,心態不一。對此,班主任該如何開“處方”?如果不顧學生心理差異,只提出種種要求,統一標準,或是將已經了解到的每個人的“病歷”當眾宣講,學生不但會拒絕合作,還會產生反抗情緒。我開出的“處方”是:親切、熱情、和氣、表揚、鼓勵、溝通。這叫“定心安神丸”,很有實效。
“處方”要對癥“處方”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開,尤其要注意細微差別。例如:三個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癥狀一樣,其實原因不同。有時三個人的癥狀相同,原因相同,但動機卻不同。每個人對教育的接受習慣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班主任根據具體情況來開“處方”才會奏效。如果只用一種“成藥”來解決問題,往往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或反作用。
“處方”要恰當地使用,要適量適度,既無欠缺,又不過分。欠缺則難奏效,過分則欲速不達。例如:一個學生因心理障礙影響學習,教師開的“處方”成分也很合理,可是使用不合理也難生效。盡管老師態度誠懇,和藹可親,排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鼓勵他努力學習,可是,如果只使用一次兩次“處方”,往往就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因為心理障礙時常出現反復,不是一兩次就能根治,而是要有由幾個階段構成的一個完整“療程”。如果“處方”不分時間,不分場合,想用就用,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會產生新的心理障礙。
“處方”在整個“療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不斷調整,及時更換新的“成分”。例如:一個學生從出現心理障礙到心理障礙被排除,再到心理健康發展,有一個過程,教師要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不斷變更“處方”。如果固定不變地使用一種“處方”,久而久之,班主任就會陷入被動地位。
“處方”既要縱向發展,也要橫向發展。全班學生的健康程度有差異,班主任的“處方”要按層次來開。例如:有的學生處于樂意接受批評狀態,有的處于樂意接受表揚的狀態,有的處于自覺、自律狀態,有的處于承受能力很強的狀態。因此,班主任要聯系多種實際,開出針對每個人的“處方”。
“處方”要多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接受習慣和接受方式。老師開的確是“良藥”,可是良藥苦口。有的不怕苦味,習慣接受;有的怕苦,明知是“良藥”,就是不接受。這樣,老師的“處方”就要先表揚、鼓勵,滿足其心理需求,然后批評指正。把苦藥制成糖漿或蜜丸,有的學生就會樂意接受,產生良好效果。多樣化的“處方”,可以從老師變化試用,達到學生適用的目的。老師可先總結共性,再區分個性,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具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