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批評學生才能不傷害學生自尊心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師愛則是最能讓學生精神愉快,感受溫暖,迸發出動力。小學生渴望長輩的關心、支持和愛護。教師帶著愛心去批評學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師愛,就會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我從來沒想過批評和喜不喜歡有什么必然聯系。但在剛入學的孩子的情感認識里,也許批評就是不喜歡、討厭了。帶著這種不良的情感體驗,教育自然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在學生犯錯誤而生氣時,千萬要注意自己的心態,切不可用敵對的態度對待學生,更不要吝嗇自己的愛心,哪怕是批評也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你依然愛他,你的批評正是出于關愛之心,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悔悟自己犯下的錯誤,并積極地改正。
二、批評時要注意時機與場合。
對于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的職中生,班主任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批評時機和場合,才能達到教育目的。一般來說,對于個別同學批評宜單獨進行。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選擇不同的批評場合與時機。對于那些一時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比較固執的學生,可以適當在辦公室進行批評,借助其他教師言論的旁敲側擊,使其及時認識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對于自尊心很強又"愛面子"的同學,則應以單獨聊天的方式進行批評,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讓其在與老師平等交談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班主任工作藝術 )只有被批評的錯誤具有代表性,批評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學生時,才可公開批評,起到對全班同學"敲警鐘"的作用。另外,對于學生缺點錯誤的批評應隨機進行,切不可等錯誤積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應隨時發現,隨時批評。
三、批評要兼之于“罰”。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現代教育理念卻不能拿出以往的師道尊嚴來批評責備學生,強調的是與學生平等、和諧,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在實際教育中針對有的錯誤,是不能光靠說教就能改變的,而是需要一定合理的“懲罰”才能會有效果的。在這里就需要教師的批評藝術了。即給“懲罰”包上“糖衣”,誘使學生心甘情愿地“上當受騙”,令其對苦口、逆耳的良藥甘之如飴。
如當學生將詞抄錯或寫的亂七八糟的,教師往往是會非常生氣地說:“你看你寫得是什么呀?這叫字嗎?罰你重新寫十遍。”這種說法肯定會令學生沒有任何改變,那么如果改為“要想把作業寫得干凈、工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寫幾遍吧,我相信在你的努力下,你肯定會有所改變的。”這種以情帶“罰”的方法,是會令學生有所改變的。即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四、批評要有“度”。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班主任的批評應該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適可而止。班主任不能使學生過分的羞愧和無地自容。英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師使學生過分地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就沒有了。恰到好處的批評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能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克服缺點,但沒有分寸絕對化的批評往往會適得其反,把學生推向另一個極端。
總之,班主任語言要善于傳情,平時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身體、表現;要多與學生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好興趣;分析孩子思想動態;要關注學生點滴的進步,及時鼓勵、表揚;要有教育心得,多記錄、多總結,積累經驗……這樣對學生各方面情況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發揮班主任語言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