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主任的教育機智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周麗
班主任對學生實施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對象是具有主動性的學生,他們個性不同,氣質各異,身心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個班級七十多名學生,隨時可能引發出一樁又一樁的突發事件。所謂突發事件,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突然遇到的難以預料的特殊事件,比如個別學生上課突然搗亂、學生之間突然打架、班級或學生的東西突然丟失,班干部突然鬧情緒等等。要正確處理這些突發事件,班主任必須充分運用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熾熱的心腸,閃光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從而接受教育,突發事件得到妥善的解決。教育機智,就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實踐中,能夠透過紛繁的表面現象,抓住關鍵關節,當機立斷,靈活機敏,隨機應變地處理各種教育問題的能力,它在處理班級突發事件中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手段。”而教師具有教育機智,掌握教育的藝術,是發揮其教育教學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徑。現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談談自己的幾種做法。
一、進行“冷處理”,控制無益的情緒沖動。
人是有感情的,喜怒衰樂,七情六欲,人皆有之,班主任更是感情豐富的人。班里出現不該出現的壞事,不激動,不發怒,那是不可思議的,但是當你作為老師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就不能不顧及到自己的感情行為對學生將產生的影響,就不能不預見一下自己的教育措施所產生的效果。在突發事件出現時,很重要一點是班主任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理智指揮行動,對突發事件進行“冷處理”。下面我在一個例子:有一學生康,經常不好好完成作業,且脾氣暴躁。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檢查作業,發現華又沒有做,我很生氣,就責問他:“為什么不做作業?”我等待著康的回答,按照經驗,他或者會慚愧的低下頭,或者會小聲給我一個解釋,沒想到康卻頭一橫,眼一瞪,大聲說:“我不想做你怎么著!”聽到這句話,我頓時被噎得說不出話來,只感到血一陣一陣往臉上涌。此時的教室鴉雀無聲,所有的學生都深深埋下了頭,似乎在等待一場暴風雨的來臨。這尷尬的幾分鐘是如此漫長,但我終于還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對自己說:“不能發火。發了火又怎么樣,罵,他嗓門比你大,打,你拖都拖不動他;他情緒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慢慢調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我用平靜的語調對康、對全班說:“老師看得出來,華今天心情不好,是嗎?沒關系,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老師也是。不過老師的經驗是,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有一個辦法,你想試一試嗎?”康疑惑的看了我一眼,沉默片刻,點了點頭。我順勢接著說:“一個人情緒不好時,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去我們正好要學新課文了,就請你靜靜心,給大家讀一遍課文,怎么樣?”康開始讀課文了,雖然聲音不大,但教室終于恢復了以往的平靜。課后,我先后找了康和他的家長,了解華不完成作業和情緒反常的原因,又與華長談了一次,終于順利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切忌當場動怒,要學會給自己找臺階下。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若當場大發脾氣,勢必造成師生間的劍拔弩張之勢,兩個情緒失控的人將最終導致課堂教學陷于癱瘓,并且還極有可能落下“后遺癥”。因此,教師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感,學會低調處理這類容易讓人頭腦發熱的事。不急不躁,可以使我們在難堪的處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依然能作出冷靜準確的判斷,教育教學的智慧或許就會在這一瞬間閃現,這就為以后教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贏得了主動。
二、處亂不驚,游刃有余
課間,兩位學生發生口角,上課鈴響了,物理老師讓他們進教室,一位學生很快進了教室,另一位學生因吃了虧,不愿進教室。,物理老師沒有硬拖他進去,也沒有去批評他,而是親切地對他說“你看我雙手拿著這么多東西,你能幫我把小黑板拿進教室嗎?”這位同學看了看老師,就接過小黑板提進了教室。老師馬上對大家說:“剛才有兩位同學發生矛盾,但是有位同學顧全大局,為了讓大家上好課,幫助老師拿小黑板進來,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課,有問題課后解決不遲。”那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比較安心地聽老師講課。這是學校中一件普通的小事,但我們年輕教師容易急噪,這樣的小事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激化矛盾,有時也可能轉化為影響正常教學的大事,這時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生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突發事件有足夠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豐富的教育經驗做底蘊,教師才有可能處亂不驚。處理問題才能夠當機立斷,游刃有余。所以教師機智的形成是和教師長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的鍛煉分不開的,豐厚的教育實踐經驗是“教師機智”的良好基礎。
三、抓住契機,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即按照學生的需要和實際水平,利用并調動學生心理的積極因素,消除其消極因素,循循善誘,從而使學生揚長避短,擇善去惡,增長克服缺點的內在力量,自覺主動地提高學習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發展良好品德。學生習慣亂丟紙屑,屢次教育都無效,有一次,我走進教室,見地上有幾團紙屑。當時還有三位同學未進教室,我突然想到這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于是,指著地對大家說:“這兒有幾團紙屑,進來的同學卻沒有撿起來,現在,還有三位同學未進來,我們要看看他們會不會發現。”經我一說,全班同學都瞪大眼睛等著瞧。第一位同學看也不看就沖進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卻無動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紙屑,就彎腰撿了起來。全班同學報以一陣熱烈的掌聲。于是我鄭重宣布班會開始了。第一個受到表揚的是這位撿紙屑的同學,從此,教室地上基本看不到紙屑了。可見,教師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在友好和無拘束的氣氛中,善于把這種教育要求當成學生自己的意圖提出并加以執行,善于把這種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成為學生自覺努力的目標,這就是教育藝術,這就是教育機智的表現。
通過這些事件,我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過程,隨時有可能發生以上種種意想不到的事件,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環境的影響干擾,有可能是教師對學生的預見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師與學生間、或學生與學生間暗藏著的矛盾。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師對這些意外事件作出迅速準確的判斷,并妥善解決,以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畢竟,學生只是孩子,他們都是未成年人,我們成人的感情尚且需要理性的約束,何況是孩子呢?讓我們一起努力,在教學中多探索、多實踐、多發現、多總結,多愛心,多些責任心,我們的教學課堂就會少一些尷尬,班主任工作就多幾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