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劉大明老師53期的討論話題,《“慢”的教育藝術如何把握?》為了讓參與討論的老師對所談論的話題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從學生的學校表現、與家長的溝通、師生談話記錄、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寫給老師的信等多個方面提供了非常詳盡的文字資料,劉老師如此認真的態度,令人起敬。
對于此案例,陳斌老師的預案,從教師要跳出先入為主、把自己的想法判斷強加的學生的學生觀入手,并為達成師生間平等的溝通,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給了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如:用共情的技術,去感受他的內心世界;關注正向因素,尋找例外;堅持個體差異性原則。并分享了自己在班級管理上的心得體會。方慶老師的預案,從如何重新認識文光,結合劉老師提供的案例,做了具體的點評,從中感受到一個老師的對一個學生向善的啟發和愛的期待,讓人覺得安全,溫暖,令人鼓舞。趙坡老師則側重從老師對學生說的話要把握好分寸的角度,警惕無意中的惡語更傷人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我從07年暑假開始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08年暑假獲得省是心理健康A證教師資格,以此為契機,我對家庭教育與學校心理輔導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在興趣的引領下我胡亂的閱讀了一些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個人身心成長方面的書籍。教師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也因為這方面的知識的滲透,從而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思路也開闊了許多。
對于劉老師提供的這則案例,我首先會關注學生的家庭(包括家庭教育、家長的性格、家人間的相處模式)、成長經歷以及那些發生在家庭中和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如何對現在的他造成積極或是消極的影響的。為此,在與家長交流,和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要具備這方面的敏感性,注意收集這方面的信息,假如自己一實踐無法對所收集的這些信息進行整合,絕不肆意評價,不亂給學生或家長貼標簽,而是做好傾聽者的角色,讓對方把壓抑在心底的“私話”掏出來,看看當事人的那些過去的情緒和想法是如何左右他現在的言行舉止的。比如說:家長在與劉老師的電話中,說了這么一句話:
我也很難過,我面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無助,不知道怎樣做,在孩子心理,我跟他爸爸不如一只‘手機’。“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說明母親與孩子的千絲萬縷的情感聯系,物質化了。為什么會這樣?孩子絕對不可能生來就冷漠的,是青春期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還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再說,這樣的情形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有待于老師耐心的去詢問、傾聽。劉老師聽了媽媽講述事情發生的現場之后,說的是這么一番話”您別急,要慢慢糾正。上次您來,我就給您看過孩子的自我介紹,十分嚇人!您孩子思想確實有問題,需要你們做父母的,我們做老師的慢慢糾正。“回答中可以看出,劉老師絲毫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可能存在問題,也沒有意識到可能是青春期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是簡單的歸結到”您的孩子思想確實有問題“,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也沒有深究根源的意識,在教育轉化上過于樂觀,簡單的認為”需要你們做父母的,我們做老師的慢慢糾正。“
假如,這里反映出來的是家庭教育問題,那么老師要指導家長和孩子建立新的相處模式,如果是孩子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乃至錯誤的問題,需要老師轉變孩子的觀念,讓他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過去。這背后的工作,遠不是老師的慢慢”糾正“能夠達到的。哪怕是方向對了,學生能轉化多少,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是否有改善,也是老師與這個孩子、與這個家庭的因緣問題,不可強求的。據我所了解的,涉及家庭教育不當對孩子成長的消極影響,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的,只得交給時間,交給孩子自身的成長。
學點溝通技巧
想要深入的了解學生,僅靠學生觀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掌握一些具有有效的技巧,上文提到的傾聽,就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在心理咨詢技巧上,它的名字叫做”無條件的傾聽“,即是不帶任何偏見、成見,不進行任何的道德評價的傾聽,聽的過程是全神灌注的,并通過表情或語氣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注。
我從劉老師的對話中截取一小節,說說溝通技巧在這里的運用。
生:”我恨他們。他們不尊重我,侮辱我。“
師:”老師不相信。世上沒有這樣的父母。“
我:”恨“這個詞,你用的很重呀!(內容反應)我想你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里一定是不好受吧?(情感反應)可以跟老師說說,你的父母怎么不尊重你,侮辱你了么?
這里運用的”內容反應技巧“和”情感反應技巧“,讓當事人感覺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得到了老師的呼應,如果他信任這個老師的話,他會沿著老師的提問說下去。如果他不信任老師,也可能不愿意談。這時候老師應該說:
”如果這段經歷讓你覺得不愉快,不想跟老師聊,也沒什么的。什么時候,你想說了,再找我說吧!我會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而且絕對為你保密,不會有第三人知道我們之間的談話。
這里涉及一個心理咨詢方面的“保密原則”,這是建立與當事人互相信任,讓當事人覺得安全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試想,有誰愿意跟一個口不嚴,不分場合,不看對象就把人家的私事拿出來講的人呢?同時也要警惕,用這些信息去指責、諷刺、挖苦學生,哪怕是你與學生一對一的時候,也不要輕易的去觸及他的傷口。除非心中有了改變他的新的措施,目的要令他警醒,如方慶老師說的“第二序改變”。
生:“他們老打我,有時候還脫了褲子打我……”
師:“每次打你,你犯錯誤了沒有?爸爸媽媽會無緣由的打你嗎?”
生:“就是一些小錯誤。”
我:你說的這個,我想起了我弟弟,小的時候他很淘氣,沒少挨爸媽的棍子。(、同理心、自我暴露)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老打你,有時候還脫了褲子打你。都是因為一些什么事情呢?是不是跟我弟弟一樣,因為淘氣挨揍呢?
……
唉,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這個不好評價。(對學生講述事件的回應,因涉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保持中立態度。)我想知道這樣的情形持續到什么時候?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他們不再打你了呢?
……
后來,你跟父母相處的怎樣?(這個信息,是老師眼中看到的,這樣的提問是進一步確認,是后續做家長工作的重要參考。)
上面這番話,涉及“自我暴露技巧”和“澄清事實”讓學生概括含混的語言具體化兩方面的技巧。這些技巧的綜合運用,便可以達成良好的溝通了。我自從接觸這些溝通技巧以來,與學生的溝通順暢多了,也因此深受學生的信賴。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老師從交流中了解到的信息,僅供教師本人參考,接下來要采取怎樣的教育措施,以及這么做的原因,一般情況下,這個過程無需向學生本人和他的家人提及,除非是情況特殊。比如說,家長自認為自己教育孩子有一套,聽不進老師的建議,老師適時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推理之后,向家長道出,爭取得到家長的支持。分寸把握不好,可能給當事人增加新的困惑與焦慮,還有可能無意中傷及他人自尊,無形中就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劉老師想要對上面的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還是要去閱讀有關的書籍,我沒有受過這方面的專業培訓,也是從圖書館借閱的書中學到那么一點毛皮,就在這里炫耀了,不過,分享而帶來的快樂給了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