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中醫學”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注意對學生“觀其行、察其言”,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限于初中生的知識閱歷,尚未能達到“深藏不露”的心理水平。很多心理活動往往會不自覺的溢于言表,只要教師處處留心,注意認真觀察,就會從其言行舉止中發現一些問題。
對于感興趣的事情,學生會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一種渴求的目光,他們的精神就會高度的集中,這時對學生的教育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不感興趣的事,學生會表現出漠不關心、心不在焉的樣子。甚至還會有異常舉動,比如學生在上課時東張西望、無所事事或玩弄手指、撥弄文具等,就表明該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已不感興趣。此時教師要注意改變授課策略,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做了錯事往往擔心受到批評,會臉紅、驚慌、渾身不自在,甚至情緒低落;做了好事則渴望受到表揚,表現很興奮、激動、自豪,甚至情緒高漲。教師遇到這些情況時要注意多表揚、少批評,并且注意表揚要面對全體學生,而批評則盡可能只面對犯錯誤的學生,這樣有利于樹立正氣,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融洽師生關系。當學生認為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他們的表現會異常激烈,從面部表情中可以看到不滿,甚至是憤怒,這種情況一旦發現,教師一定要及時找“問題學生”談心,師生要開誠布公的進行交流,以消除可能給學生帶來的心理障礙。
二、“聞”——廣泛收集相關信息
廣泛收集休息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全面心理教育的重要基礎工作。由于班主任的評價對于全體學生甚至其家長都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學生很在乎班主任對于自己的評價意見。因此,班主任不能輕率地對學生做出不負責任的評價判斷。蒹聽則明,偏信則暗。班主任在對學生做評價,或對學生的某個行為發表處理意見之前,一定要注意廣泛收集來自多方面的信息,這樣才能全方位的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從而對學生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班主任收集關于某學生的信息的主要途徑有三個方面:其一是科任教師。從中可以宏觀地了解到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科興趣、作業完成,學科成績,以及智力水平等;其二是來自其他學生。從中可以微觀了解到該學生的課余表現、行為愛好、語言特色、同學關系等;其三是學生家長。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從學生家長那里可以進一步細致了解到學生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日常表現、經濟狀況,以及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家長對學生學業的關注程度和家長對學生未來的期望等。
三、“問”——與學生直接詢問溝通
面對全體學生,與每一個學生直接詢問溝通,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之一,更是深刻把握學生心理狀況的快捷途徑。因為無論從科任老師、其他學生,還是學生家長那里得到的信息,都只是“外部因素”.學生的內心深處到底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溝通,就很難了解到學生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難以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班主任教師在與學生進行直接詢問溝通時,切不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樣子,而應當保持平等的師生關系,坦誠相待,老師可以提問題,學生也可以提問題。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盡量啟發學生多說,讓學生盡可能的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惑。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談話,更不要對學生的觀點急于發表意見或做出評價判斷。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把心里的真實想法和疑慮原原本本的告訴你,吐露出積壓在心中的不快和疙瘩。當然,在對學生進行直接詢問時,要注意參考使用已經了解的相關信息,一方面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注意不同的詢問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從心理上感覺到你已經洞察到了“他的一切”,沒有必要再隱瞞什么,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的詢問,主動與你溝通、交流。
四、“切”——全面分析學生心理癥結
班主任通過“細望”(悉心觀察學生的日常言行)、“博聞”(廣泛收集與學生心理相關的信息)、“詳問”(與學生直接細致的交流溝通)后,就應該“深切”,對所掌握的“綜合材料”進行全面深刻認真的分析和歸納。通過對方方面面信息的分析,從中發現學生問題的癥結,摸清學生的心理脈絡,并且開出切實有效的“心理藥方”,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恢復學生的信心。這樣才能實現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真正幫助學生完善心理認知結構,提高心理素質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思想認識迅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從而以健康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中,勇敢的、客觀的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失敗和挫折,平和的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并且做出正確的應對,達到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