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生命基于愛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天,一位家長向老師談到他兒子回家敘說的一件事:昨天上課,該生和同桌先后被老師提問,兩人的回答都正確。老師對他兒子的同桌說的是“請坐下”,而對他兒子說的卻是“坐下去”。他兒子當時感受到很委屈,覺得老師偏心,課再也無法平心靜氣的聽下去。
聽完這位家長的敘述,可能每一位老師不以為然,覺得只是小事,這位學生真是小心眼,純屬小題大做。仔細琢磨,是說者無意,然而學生他是聽者有心。老師的一句無意的用語卻打破了一個學生內心的平衡,挫傷了一個學生可貴的自尊。
小事為小,細節為細,就因為它不至于引起我們太多的注意,你也許并不在意,但在這些小事、細節上的粗枝大葉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造成的傷害,你就不可大意,該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位教師在教育學生要注意清潔衛生時,隨手指了坐在前排的一位學生說:“大家看,某某同學的耳朵有多臟啊!”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這位學生羞愧得無地自容。此后,每次上課,他都覺得老師和同學正注視他的耳朵,精力總是集中不起來,學習成績日漸落后。老師早已忘了批評他的耳朵不干凈的事,更沒想到這樣一句在成人看來并無多少惡意的話,卻無意中給這位同學一個不小的傷害。一個蔑視的眼神可以讓一個孩子自信心的天平從此失去平衡,而一個鼓勵的眼神卻可以在他的心里燃起希望的火花。因為教師的工作決定了教師言行的特殊性,因為“天地間再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于人生心理上各種微末變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一切最細微的事物”(加里寧語)。
學生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手勢有可能成為讓我們為之一振的教育細節;教師的一聲問候,一個動作,一次表揚也有可能演繹精彩的教育。只要我們敏銳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強勁的教育旋風,讓學生的心海卷起波瀾。
細節無聲,無痕,無語,教育卻有慧,有情,有愛。教師唯有具備一顆慧心,擁有一片真情,付出一份真愛才能發現一個個細節中蘊含的教育真諦,讓教育演繹出迷人的精彩。
在我看來,一個有奮斗感的教師,一定是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定是個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師。教育本無所謂驚天動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你每天做的大都是這樣一些小事:
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看學生是否到齊,誰沒來,是什么原因。
晨讀開始,盡管有學生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學生很認真,笑著表揚。
晨會課,可能講個故事,可能回顧上周班級常規管理考核情況。
和學生們一起做操。
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
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幾個學生交談幾句,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 要點撥一下。
想收集一點試題,為布置家庭作業用。
收上家庭作業,誰沒及時交,為什么。
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么錯了。
想上網看教育在線。
課間可能會有學生吵架,需要你去調解。
提醒某幾個學生,回家別忘了寫作業,有不會的,可以打電話給老師,叮囑 學生明天有冷空氣,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無非就是做這樣的小事。也正因如此,每一個教師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這樣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大家一起來把這樣的教育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得讓政府放心,讓老百姓滿意。當你盡力把教育小事做好時,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教育就是這樣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經常有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怎樣把這小事處理好?是不是習慣性地提醒一下:開小差的同學,請注意了?”你細想沒有,這個學生不專心聽講,和那個學生不專心聽講的原因一樣嗎?是因為與以前的知識脫節了,他無法聽懂而不聽?是因為他遇到了傷心事、煩惱,事而無法靜下心來聽?是因為他早就預習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沒必要聽?是因為他從來就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 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是因為教學進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維的快樂?是因為教師的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話語刺傷了他的自尊,以此來反抗?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無法靜下心來聽?能這樣思考和實踐的老師,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師;能把這樣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師,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那些掛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計劃總結”之類的大事,過程中那些一小步一個小腳印的腳踏實地的事兒,沒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沒有生命的塑料花,世上原本就沒有那么多驚天動地的偉業等著我們去,世上等我們去做的大多是些小事情。一個真正做大事的人,當他做大事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像是做一件小事,舉重若輕,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應有的風范。而這樣一種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積累而成。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體系的片段或細節。每天你微笑著對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腦袋,每天你都和孩子親密地接觸,每天你都準備好了去上課,每天你都想一個個小腳印的腳踏實地的事兒,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樣,每天你都記下點教育的軌跡,每天你都做著這些小事,幾年后,你將肩負起學校的一些管理與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順理成章的了。
還是那句話,校園無小事,處處皆教育。
教育需要喚醒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鋼鐵廠廠長對公司派來的老總訴苦:工人懶散,產量上不去。經調查,當天日班工人的產量是6噸,老總在場門口的地上寫上“6噸”兩個大大的粉筆字。接班的夜班工人弄清原因后,稍稍多使了一點勁,一晚上生產了7噸。老總又把廠門口的“6噸”改為“7噸”。日班工人接班后,憋了口氣,又生產了10噸……就這樣,廠門口上的粉筆字“lO噸”“15噸”……不斷的變化。是粉筆字的力量喚醒了工人的積極性。喚醒其實也是一種教育,教育需要“喚醒”。
希臘學者普羅塔認為: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存放著探究和創造的火藥,只有教育者的思想、智慧才能點燃它。教育的本義就是“引發”“向導”“喚醒”,探究和創造是孩子們本身存在的潛能,猶如種子,在適當的環境里才能發芽、開花、結果;不適當的環境使其“沉睡”。
喚醒,首先意味著對學生要充滿信心。,教育工作者要堅信每一個學生遲早都能被喚醒,而且要學會等待。喚醒還意味著發現。學生可貴的品質、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潛能,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顯現出來。我們完全可以說: “學生身上不是沒有優勢和長處,而是缺少發現?!?喚醒還需要有效的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是一種批評,但更多的是一種激勵和啟發。只有施加情意綿綿的師愛,再加以各種教育喚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寬容,驚嘆和鼓勵,期待和發現,啟發和引導,教育才會變得靈巧而有效。
教育優于溝通曾聽人講起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父親因為兒子考上了大學外語系,想買一只隨身聽送給兒子。當他來到第一家電器店時,售貨員非常熱情,不管是他看中哪一種款式,他都滔滔不絕地講解它的價廉物美,那位父親幾次開口說“我兒子……”,都被售貨員打斷……結果,那位父親走了,他到第二家商店買了一只價格比第一家電器店高出13元的隨身聽。有人問他為什么舍廉就貴,他說:因為那個售貨員在聽我說“我兒子”時沒有打斷我的話,而是認真地聽我說我的兒子,我高興買他的東西。
人,都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都希望別人傾聽自己的敘說,天天和我們在一起的學生更是需要我們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教育是雕塑心靈的藝術,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不會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你又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者呢?
從教多年,我覺得我們一些老師不是說得少了,而是說得太多了,不是聽得多了,而是聽得太少了。教師的言語充斥了整個課堂,甚至充斥了師生交往的所有空間。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老師,他一定會給孩子留足表達的時間,一定會帶著朋友般地熱忱與親切來聆聽學生的傾訴;他一定善于觸摸到孩子情緒的溫度,一定善于聽出學生的言外之意,一定能發現學生謬誤中蘊藏的智慧;他一定會聽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變、知識拔節的聲音。真正的傾聽是心與心默默地靠近,是情與情悄悄地對流。
有一個老師問一個小學生長大后想當什么,小學生回答說要當飛機駕駛員!老師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大海上,沒有油了,你會怎么辦?小學生想了想說:我先告訴乘客綁好安全帶,然后我系上降落傘,先跳下去。老師很驚訝地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那學生說:“我下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聽到這里,老師會心地笑了--他因為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才聽到這小學生最善良、最純真的心語。
善于溝通是一種藝術,例如:把我認為你這種說法絕對錯了,改為:我不認為你這種說法是對的。再比如想鼓勵學生以后做得好一些:卻說:我不相信你會做得更好。往往會引起學生的抗拒。就是表揚人也是學問,例如:你的手工做得真好,全班無人比得上你,不如說:你的手工做得真好,我想你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老師真喜歡你的作品。(避免人比人)怎么全班同學都不舉手,只剩某某一個人舉手。不如說某某同學舉手發言了,我真欣賞他的大膽和勇氣。坐于一名教師要學會善于溝通這門藝術。
教育貴在寬容一個早晨,老師來到辦公室不久,有人告訴他,教室里有兩塊玻璃昨晚被風刮碎了。老師很生氣,這一定是學生走時沒把窗關好。
中午,老師找值日生詢問。學生怯生生地說,昨晚放學時,教室里有兩只蝴蝶,趕來趕去,總有一只蝴蝶飛不出教室,于是她只得開著一扇窗,好讓里面的那只飛出去或者外面的那只飛進來做伴,想不到風把玻璃吹得打破了……我愿意賠。
老師聽了,用手摸了摸她的頭發,說:“不用賠,去玩吧。”
然后老師來到財務室,說:“請在我下月工資里扣除兩塊玻璃的錢?!?
這兩塊玻璃值多少錢?這個問題難以解答。兩塊玻璃所承載的是什么?是愛和智慧。她呵護了孩子那顆純潔透明的玻璃心--孩子的心也是玻璃做的,“疾風暴雨”會把它刮破;窗上的玻璃破了能買能續,心上的玻璃一旦破了,想要修復怎一個“難”字了得。
蝴蝶多么幸運,遇到這么美好的女孩。女孩多么幸運,遇到這么美好的老師。
有一位老師批評一個經常遲到的同學,批評多次他依然如故。另一位老師這樣處理:當他發現這位同學又一次在上課10分鐘之后滿頭大汗尷尬地站在教室門口,而同學們對他投以嘲弄的目光時,面向同學們說:“看得出,這位同學是一路小跑趕來的。他心里一定很著急,盡管由于種種原因遲到了,但他還是來了,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的到來?!钡诙?,這位“遲到王”全班第一個來到了學校。
于永正老師執教《全神貫注》,課上有一位學生連續兩次未能將一長句讀通,于老師單獨指導后再讓他讀,結果仍未能讀通。其他同學紛紛舉手要求朗讀,聽課老師也為他捏了把汗。出人意料,于老師非常鎮靜,非常耐心,又帶著這位同學讀,到第八遍時終于讀通了。當時,臺上臺下掌聲雷動,大家為學生獲得成功而鼓掌,更為于老師的耐心等待而鼓掌。
二年級的語文課上,老師讓一個胖胖的同學回答問題?!罢堈f出形容一個人美麗的句子?!薄芭叮健边@位學生吱吱唔唔,答不上來?!昂茫堊?,這位同學的回答很巧妙。他的意思是那個人的美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边@位老師的回答是多么的巧妙和完美。這樣一個善意的謊言,對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是一種多么大的幫助啊。
寬容,也是一種博大無私的愛。老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給他們怎樣做人。學生犯了錯,老師要懷有寬容的心。該批評的就善意批評,該諒解的就誠心諒解,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嚴格的處罰,更能貼近學生的心理,取得教育的成效。當然有的學生有意無意地違反校規,不遵守紀律,作為班主任不能視而不見,而要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和管理,批評從嚴,處理從寬,嚴愛結合。班主任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一眼飽含愛和信任的眼光,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會留下深深的烙印。
如果你是一個教師,給學生一次寬容,你就多開心窗一扇,擁有一份生活的溫馨,收獲一份成功的喜悅。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會寬容吧。
教育更需“逆向”
美國阿拉斯加國家動物園的鹿苑里,鹿群因為不必為覓食而發愁,也不必為逃避敵害而窮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來。然而在一度興旺之后,病弱殘疾者與日俱增,最后竟出現瀕臨絕種的危機,當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資予以挽救,可惜一概無效。后來一位聰明的管理人員建議,把幾只兇殘的惡狼引進鹿苑,許多病、弱的鹿被捕殺了。幾年后,鹿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從而使得留下來的鹿群體質日益健壯。后來,人們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保護”方式稱為“逆向關懷”。
動物需要“逆向關懷”保護,我們的孩子們需要不需要這種“逆向關懷”呢?
回答是肯定的。我們應多給孩子一些“逆向關懷”。我們的孩子過著越來越優越的生活,社會和家長為他們提供越來越優越的條件,孩子們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中除了學習有些壓力外,面對他們的幾乎都是微笑、鮮花和掌聲。這不如同沒有狼的鹿群一樣?長此以往,孩子豈不坐失了適應能力、生存能力!一帆風順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千錘百煉才能成就大業。
現代的孩子大多沒有逆境可處,要想讓他們成才,就要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經歷磨難,認識世界的復雜,人生的艱辛。在挫折中磨練自己,最終養成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培養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堅強毅力。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
如何對孩子進行“逆向關懷”式的挫折教育呢?國外的磨難成才教育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美國,孩子到一歲以后,便基本上是自己吃飯了。父母把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面前的小桌子上,讓孩子用小刀小叉自己動手去吃飯。絕對看不到我國普遍的父母端著碗追著給孩子喂飯的情景。稍大一點,就讓他們生活自理,一旦成年便從經濟上“斷奶”,逼使他們自立于社會。
在日本,對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一直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一個首要課題。日本著名的“陽光幼兒園”,要求孩子在園中一年四季只穿一條短褲。秋天,孩子們在蕭瑟的秋風中追逐落葉;冬天,孩子們穿著短褲精神抖擻地在雪地里奔跑。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也鍛煉了意志。到了五、六年級,學校專門設有如何做家務的“家庭課”和培養孩子勞動技能的“技術課”,而且要求家長參與,和孩子一起做。為了不忘過去最苦的日子,日本一所學校給孩子做“憶苦飯”,結果孩子面對大人當年吃過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三天;可校方仍毫不動搖。第四天,孩子終于咽下這碗憶苦飯。在日本的許多孤島或森林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學生的身影,他們在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面對既無糧又無水的可怕境地,安營扎寨,尋覓野菜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自己“營救”自己。這些孩子都是家長主動送去的。像這樣的“吃苦”教育,在日本是孩子們的必修課,日本每年都要定期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保吧謱W?!钡?,組織學生到田間、森林或海島去“自學”,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毅力,讓孩子在與自然界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在德國,專門制訂了一項要求孩子做家務的法規,并且在法規中嚴格規定:6到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10到14歲的小孩則要參加諸如修整草坪之類的勞動……
和這些國家比較起來,可以看出,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有缺陷的,主要是愛的方式不對,比如我們中國的家長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陪讀”、“侍讀”,專當孩子的后勤,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過分溺愛將造成嬌生慣養,使孩子喪失自強的信心和能力。教育必須補上重要的一課--適當給孩子一些“逆向關懷”,要硬起心腸,收藏起一半愛,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該碰的釘子要讓他碰。該繞的彎路要讓他繞。該受的苦累要讓他受。該動的腦子要讓他動。該聽的意見要聽他們說。該保留的稚氣要保留。該講清的道理要講清。
教育魅在無痕一位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學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車上大學的途中,因口渴難耐破例買了一罐健力寶,但他卻不知怎樣打開,在手里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環撬開,試了幾次因為沒敢用力終未打開,這是他聽見坐在對面的一位婦女說:童童,快把健力寶給媽媽拿來,小男孩說啊;媽媽,你剛喝過水怎么又渴了,“快,聽話。”婦女報健力寶拿在手中的時候,眼睛的余光看著男青年,只聽砰的一聲,健力寶打開了,隨之,車廂里又傳來砰的一聲,那青年的易拉罐也打開了,婦女微微一笑,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寶放在一邊了。許多年后。那位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聰慧的婦女給他的人性化的啟示。顯然那位婦女人文情懷是她沒有直接將開易拉罐的方法教給那位青年學生,以避免了他的難為情。給他暗示,使他走出困境而無助的狀態,教育的效果肯定是顯然而持久的,這就是教育無痕的魅力。
一次,魏書生老師講公開課,一位學生將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辦?魏老師說:“我發現這名同學有了進步,他開始獨立思考問題了?;负秃闶切谓?,上課時,該同學沒聽課,這是他的錯,但他能根據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讀音,這說明他進行了一番獨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認識的字就不讀。如果他經常這樣思考問題,肯定會有大的進步?!?
魏老師對學生的批評如同武林高手“踏雪無痕”一樣,于平靜舒緩中顯示出他的強大威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個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的?!?
魏老師這種“無痕的批評”恰恰體現了這一教育思想。
在無痕的批評中,學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體味到了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殷殷之心。批評無痕,它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丟學生的面子,因此,它不會引來抵觸情緒。
批評無痕,潤物無聲。在心與心愉悅和諧的感應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學生的靈魂凈化了。批評無痕,它是老師一個善意的微笑,是老師的一束關注的目光,是老師一句鼓勵的話語。
教育善會用短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印度人住在山坡上,用水得到山坡下一條小溪里挑上來。他挑水用兩個瓦罐,一個有一條裂縫,另一個完好無損。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從小溪邊滿滿地運到家,而那個破損的水罐走到家里時,水就只剩下半罐了,另外一半都漏在路上了。這樣過了兩年,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為自己的成就,更為自己的完美而感到驕傲。但那個可憐的有裂縫的水罐,則因為自己天生的裂縫而感到十分慚愧,心里一直很難過。
兩年后的一天,又在挑水途中,有裂縫的水罐對主人說:“我為自己感到慚愧,我總覺得對不起你。過去兩年中,在你挑水回家的路上,水從我的裂縫滲出,我只能運半罐水到你家里。你花去了挑兩罐水的氣力,卻沒有得到你應得的兩滿罐水?!?
挑水人聽后卻對它說:“我希望你留神看看小路邊那些美麗的花兒只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已知道你有裂縫,我是在利用你的裂縫。我在你這邊撒下了花種,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從你裂縫中滲出的水就澆灌了花苗。這山上的小路很多,卻不見有第二條小路像我們這條小路這樣,有一邊是開滿了鮮花的,這不是你的功勞嗎?”
寓言故事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芒、理性的思考深深感動我們。是呀,善于經營短處是多么美好,多么快樂,多么崇高!
為師者是否能像挑水人一樣,善待、寬容、接納、尊重孩子的短處和缺陷?像挑水人那樣,以美麗的心靈燦爛殘缺的生命,愛漂亮的孩子也愛邋遢的孩子,愛機靈的孩子也愛笨拙的孩子,愛活潑的孩子也愛內向的孩子;像挑水人那樣,幫助孩子一起經營自己的短處:或修正它,或彌補它,或引領它,或利用它,或改善它,或疏導它……
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庇行┒烫幨菬o法改變的,那就客觀地正視它,愉快地接納它,不要一味埋怨、悶悶不樂。一株小野菊,自然不能盛開絢爛華貴,但只要你給予陽光雨露,也能綻放自己的色彩,吐露淡淡的芬芳;一星淺綠,自然無法長成參天大樹,但不要任意踐踏,也能蔓延成生命的蓬勃;一根枯木無法勃發生命的希望,但或許是雕塑大師眼中的可塑之才??v然我們沒有雕塑家的技藝,也可以點燃它,讓它驅散黑暗,照亮前程,溫暖心房。
一位老師常常對孩子們說:“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擁有一份彌足珍貴的饋贈。比如健康、美貌、學識、才智、人緣、機遇。它們在你邁向人生輝煌的過程中發揮著助推器的作用。但是,世界上每一個人又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曾經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彼涍€遭遇到退學的命運。這孩子是愛因斯坦。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這孩子是羅丹。
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這孩子是達爾文。
愛迪生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發明家,正因為他有一位善于發現他優點的偉大母親。
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給拆了,又裝不回去,氣得老師請來了他的媽媽。老師對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了,你要讓他改改這個毛??!”
“老師,我看你不對喲!我觀察兒子很久了,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你叫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兒子不就跟別人一樣了嗎?”愛迪生的媽媽是那么相信這是兒子最大的優點。
喜歡拆東西,實際上就是好奇心強,是智商開發的動力。正是受到媽媽的鼓勵,愛迪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強,終于成為20世紀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之一。
就像天下沒有一模一樣的樹葉一樣,世間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孩子。那么,你的學生有什么才能嗎?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嗎?如果你還沒有發現,你就有可能扼殺一個天才,盡管你是無意的。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之處,這個不同點也許就是他最行的地方。我們現在教育的誤區是,把孩子培養成一筒“筷子”,戳齊了就滿足了。這樣做培養不出人才,更培養不出天才。(在武漢市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上,大家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舉起你的右手》,有個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上課特別愛舉手,有時老師的問題還沒有說完,他就把手高高舉起。可叫他起來回答,他又答不上來。老師課下跟這個同學聊天,問他原因。
“同學總笑我成績不好,說我笨。我不服氣,所以老師提問我總舉手,想讓大家看看,證明我不笨,可實際上我不會?!睂W生對老師實話實說。
老師了解了真相,表揚了他的積極性,并且跟他訂下“君子協議”:“以后老師再提問的時候,如果真會回答,你舉左手;如果不會,你舉右手?!崩蠋熜睦镉辛说祝院笊险n就抓住這名學生舉左手的機會,讓他回答問題,并經常表揚他。從那以后,這個學生在學習上變得很有起色。
孩子天天在長大,天天在進步。老師要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去發現他。 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優、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學生。經常深入學生之中,和他們交流,和他們一起思考,一起游戲,真正做學生的朋友。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