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班主任工作的生命線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我們的班主任們常抱怨自己生活在夾縫中,一邊是學校社會的要求,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重任。一邊是學生“說而不聽,聽而不信,信而不行“的苦澀。但眾多班主任仍保持著可貴的對教育的熱情,對事業的執著,在不斷探索為班主任之道。我們倡導學生研究性地學習,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提倡研究性地工作!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F在看來,仍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這道出了如何提高教書育人效益的真諦。這對班主任如何開展引導、組織學生,有效實施教書育人的行為,尤其是具有啟示作用。
“親其師”的真正內涵,用在班主任身上便是信任。如果學生對你缺乏信任,缺乏認同,又如何“信其道”,志不在此,又怎么談得上“樂其學”?現實教育行為中的諸多不和諧,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任。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太重要了。有信任便有了工作的支持,如果我們能與時俱進,不斷地分析總結信任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或許我們的工作會更有成效更有樂趣。
1.學生會根據對班主任的一貫行為和聲譽的了解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這就要求具有雙重角色的班主任既要努力做個好老師,具備高尚的師德,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藝。同時作為班級的主軸,在組織學生,化解矛盾,解決疑難等問題上又要具備一定的善于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尤其是要具備掌握教育時機與分寸的教育機智。
2.一般說來,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基于這樣的信念。相似的社會背景,心理狀況,價值觀念往往意味著有相近的規范,容易相互理解。在相處、交往中容易達成共識。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早就指出:“一切教育的起點在于個性,終點在于德性”。尊重學生及其個性,才會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以對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的回憶,保持一份童心,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去溝通,理解學生。理解他們我們也曾有過的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的狀態。其實,誰都會有出錯的時候,契訶夫就曾嘆息過:“要是已經活過的那段人生,只是個草稿,有一次謄寫,該有多好”。老先生是在追求完美,真的允許他十次修改,他也不會沒有遺憾。所以緊迫的事情是呼喚班主任充滿愛心的寬容。推己及學生,不要把自己各方面的壓力轉移到學生身上,以一份充滿愛心的寬容來對待孩子們美麗的錯誤。真誠善意的微笑或許更勝于嚴厲的指責和蒼白的說教。
3.與學生建立和發展平等、協商、合作、互相尊重的關系也是獲得信任的重要途徑。關系意味著相互的義務,而義務感會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班主任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做好班主任,少不了這些資源。所以,重要的是應視學生為朋友,相互信任,從而獲取資源,共同協作,建立一個效能型的班級體。盡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客觀上是不對等的——學識上的現實角色不對等,但主觀上是平等民主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和諧的教育場。(班主任工作藝術 )在這種場中會產生許多正向的互動作用,雙方均是受益者。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關系的核心是回報性的義務。當然這種回報不是世俗的利益回報,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教育過程中的相互的支持和幫助。
4.班主任要積極創新工作,展個性魅力,贏得學生信任。班主任不是學校的“傳聲筒”,學校一定會給班主任以更廣闊的空間和支持,以保證負責任的,有著良好的教育理念及傾向的班主任可以充分展示個性風采,創新工作,贏得學生信任,提高班級組織效能。
信任是保證秩序的重要力量。班主任贏得學生的信任,就贏得了對自己建設效能型班級理念的支持。有了這份親和力,班主任將收獲“說而聽,聽而信,信而行”的喜悅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