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引導問題學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何謂“問題學生”?筆者認為這是在學習、行為習慣、人格、心理等一方面或幾方面偏離或者嚴重偏離正常標準的一種學生群體。在學習方面,他們的共同點是:學習目的不明、學習意識淡薄、學習動機不強。“問題學生”的形成是諸多原因造成的: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也有自身的原因。不少班級或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問題學生”—例如他們學習極不認真,違反學校和班級的紀律,甚至于尋釁滋事,和老師頂撞,和學生打架斗毆,嚴重影響了自身和班級的形象。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及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考察,“問題學生”的轉化工作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對班級的 “生態環境”和其他同學也起著影響作用。因為,“問題學生”往往在學習上找不到成就感,如果加上教育者的漠視,后果就更為可怕,他們可能會自暴自棄,進而把教育者的冷漠轉變為自身的冷漠,他們冷漠地對待班級的老師和同學,甚至于出現攻擊性的心理和行為,影響班級的穩定和諧。因此,班級管理中“問題學生”的轉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應當以發展和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相信他們也同樣有很大的“可塑性”,筆者這里僅從班主任該如何引導“問題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增強學習動機的角度談一點看法。
??班主任首先應當讓“問題學生” 明確學習的目的:學習是一種精神需要,學習可以讓人生變得更“美麗”, 完全可以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展開論述:一是從需要的角度來闡明。二是從社會大背景這個角度來闡明。馬斯洛提出過人的需要層次說,他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有是分層次的;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最更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人的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要。班主任應告訴學生人不能僅僅滿足于吃喝玩樂這樣的低層次的需要,這樣的人是可恥的。人還應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而學習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增加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能力,陶冶我們的情操,改變我們的精神面貌,使我們獲得更自由、更自覺、更有高尚、更有價值感和尊嚴感。所以,我們的學習絕不是僅僅為了考學,為了家長和老師的期望,我們也不是在被迫著學習,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而不僅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班主任可以舉一些名人熱愛學習的實例來闡明這一點。另外,如今已經進入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已進入信息時代。這向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應對這種挑戰,人們必須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以往那種把人的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做法和觀念早已過時了,我們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熱愛學習和享受學習。只有這樣才會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才會使我們活的更有價值和意義。
??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后,為了增強“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前景展望法。就是讓學生展望一下學習后的收獲:自己將來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提高了自我的能力,而且也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這樣不僅能使自己活得更好,而且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讓學生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一幅藍圖,讓它激勵自己努力奮斗。這樣增強的是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驅動力。
??(二)設置目標法。沒有了目標,就像航行的船只沒有了方向,只能隨波逐流。有了目標,才有奮斗的方向和動力。學生的目標設置可以有短期的,也要有長期的。目標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不同的學習目標。目標最好是具體的、現實的、可行的,這樣才能不斷感受實現目標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的動機。
??(三)榜樣學習法。有道是,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我們可知,青少年有很強的模仿性,學生容易將觀察到的榜樣的情形復制到自己的身上。因此,好的榜樣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使學生產生“見賢思齊”的心理,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產生推動作用。這里所說的榜樣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周圍的普通人,包括班主任群體和學生群體。教師應當為每個“問題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四)親情感動法。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學生也最容易被父母的親情感動。當然,有些學生的確有漠視親情的現象存在,但班主任也要引導和教育他們,使得親情體驗和感恩的情感在他們身上復蘇。當學生對學習感到厭倦或者動力不足的時候,親情相當于學生精神上的催化劑,使他們又產生繼續努力學習的念頭。否則的話,在良心上就會內疚和不安。
??(五)體驗成功法。如果說以上幾種方法是從外部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的話,那么,體驗成功法就是從內部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說,每個人都向往成功,成功經歷會給人以很大的鼓舞和激勵,會對他(她)的后繼行為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使人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所以班主任應當引導“問題學生”體驗成功—具體地說學生可以體驗解題成功后的喜悅,可以體驗成績提高后的喜悅,可以體驗自己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其他誘惑的喜悅,也可以回味以往的成功經歷。班主任還應告訴學生不能把成功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東西,應讓學生明白成功的標準不是刻板的、唯一的;而是因人而異的;成功不僅在于結果,更在于過程。要注意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喜悅。
??(六)精神升華法。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班主任應引導“問題學生”在必要的時候進行人格境界的提升,達到“超我”之境。實際就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而發奮努力,克制自己的貪玩欲望;在遇到困難時,不屈不撓,不向困難低頭;暫時忘卻自己的痛苦,或者把所謂的痛苦轉化為一種快樂—一種奮斗者的快樂!
??當然,“問題學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和曲折的過程,要反復抓、抓反復。教師要有足夠的愛心、耐心、信心和恒心;要相信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要相信真誠地付出一定會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