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與學生談話要注意技巧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與學生談話面對面而坐時,學生往往是低著頭,這會造成一種壓迫感、不自由感、審判感。如果是同向而坐,會給人一種平和感、親近感、交談感。因此,班主任在與學生談話時應把握好坐向。如果是關心或提示學生,就應坐在他們身旁。相反如果是嚴厲批評學生,就應坐在學生對面。這樣不同的坐向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從而使談話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把握學生的區別,因人而異
每位孩子的個性差異決定了孩子不同的特點,與一個孩子談話成功的模式只能借鑒,但不能效仿。不論計劃與孩子說什么,老師都要首先分析這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懂得孩子的獨特心理。不同的學生,性格特點不同,只有了解了其特點之后,才能確定談話的內容和方式。不同的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學生:有的要用激將法,有的要用鼓勵法,有的要用批評法,有的要直截了當的說,有的要委婉的說,有的要多種方法并用……
又如:對領悟快、自尊心較強的學生,一般宜采用“聲東擊西”的方法,言詞要含蓄、婉轉;對膽小內向的學生,應化嚴肅于幽默之中,以語氣消除其緊張情緒;對個性強、脾氣執拗的學生,則要“剛柔并濟”,既不能讓其任性,又要防止學生“頂牛”;對那些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的學生,應多肯定他們的長處。
四、把握好談話的時間
談話時間的長短直接取決于談話效果的好壞。時間過長會引起煩感或逆反心理,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老師批評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是批評一次后,覺得還有話沒說完,就又重復批評一次,接著又是重復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同樣的批評,而且一兩節課,甚至半天的時間,使學生厭煩百倍,而產生逆反心理,有時竟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相反,在短短的時間里針對學生所發生的事,與學生一起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哪里,以后遇到這類事應該怎么樣處理才可避免犯錯誤,而決不就事論人。這樣學生才會高興的接受,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要選擇適當的談話場所。
與學生交談總離不開具體場合,交談場所雖然不是談話的具體內容,卻是語言交談賴以進行的外在環境,而且對語言交談有很強的制約作用。談話場合影響人的心理情緒,對語言交談有誘發作用和暗示作用。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不善言談的人,在另他興奮的場合會侃侃而談;相反,一個很愛說話的人,在特殊的場合中,也會沉默不語,這充分說明談話的背景對說話情景的誘發作用。談話場合可以在辦公室、教室、走廊、操場、飯廳、回家的路上等等,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擇。
比如,有一個同學有經常遲到的習慣,如果將他叫到辦公室,當其他教師的面教訓一番也未嘗不可,然而這樣做是否有效果呢?被批評的同學也許會這樣想:我反正被批評過了,辦公室也進了,面子都丟光了,自尊心受到傷害,破罐子破摔,以后照樣遲到。假如換一種方式,選擇一個比較隨便的地方,例如在回家的路上,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把握好鼓勵的語言
誰都需要鼓勵,尤其是班主任的鼓勵。在談話中老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鼓勵語言,要善于從每個人身上尋找閃光點。并給予肯定、表揚、使學生感覺他在老師心目中有一定的位置。常言道:“良言一名寒冬暖。”即使是在別人眼里公認的“壞蛋”,你對他身上微不足道的地方給予肯定,他也會深受感動,倍受鼓舞,從而去改正身上重大的錯誤。
與學生談話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特點,還要考慮事情的特點,如果是對所犯錯誤嚴重而影響范圍較大的學生,談話應針鋒相對,表明老師立場,以正壓邪。如果是班上的學生所作的不良行為事實雖然清楚,但當事人究竟是誰,不易辨清的應采用委婉、含蓄、暗示的方式來表達老師的態度,引導學生引以為戒,這樣效果更好。
七、充分尊重,不設置隔閡要平等的對待談話學生。老師談話時,必須平等待人,堅持用民主的方法、說服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決不能拿身份來壓人。特別是對犯有這樣或那樣錯誤的學生,就顯得更為重要。應該看到,這些學生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與絕大多數學生處于一種隔閡的狀態,他們對周圍的訓斥,諷刺,冷眼十分敏感。因此,老師談話時,必須以平等的地位和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待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的愛就像父母的愛,一樣溫暖。從而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談話的態度要平和,語言要委婉。老師整天和學生的“錯誤”打交道,免不了會心情及脾氣不好。在這種情況下,談話的態度要盡可能平和,平易近人,尤其是對差生。在與差生談話時,如能態度溫和,平易近人,把他們看成是“受了傷的花朵”,不嫌棄他們,用滾燙的語言去溫暖他們,伸出溫暖的手去挽救他們,他們就會把老師當作親人,在心理鼓起重新開始的勇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