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主任工作藝術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是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全權大使”,是引領學生知識、身體、精神、情感、意志、思想等全面健康發展的引路人。從某種程度上說,班主任肩負著國家民族的未來,作為班主任,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育人重任。但班主任工作不似工作車間的流水線,只要按程序操作就行,班主任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人,可能有些還是頑童、皮童甚或是劣童,這就表明班主任工作不能千人一面,照搬照抄,必須因人制宜,講究工作藝術。
??愛心和責任感是從事班主任工作必備的條件,但是,我們時常耳聞一些班主任責任心很強,可工作效果并不好,搞得師生關系不融洽,甚至對立情緒嚴重。究其原因,恐怕還在于方法技巧問題。于漪老師說:“做了一輩子教師,還得學做教師。”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門藝術,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班級教育和管理中,班主任要關心全體學生,而關心全體學生的發展意味著在態度上對學生一視同仁,在教育策略上必須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區別化的教育。班主任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用心觀察,潛心揣摩,把握每個學生的現實發展狀況和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教育與指導,努力走向從容之境,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
??錘敲——催響鼓更響
??在一個班集體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因為智力因素比較好,在學習上表現出一點就通,達成度高,考試成績遙遙領先于一般同學,而這些學生往往被冠以“好學生”“優生”稱號,備受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喜愛。久而久之,班主任會放任他們行為上的散漫,過分包容他們的錯誤,甚至會助長他們的惡習。班主任的行為有時會給優生這樣一種心理暗示,“一俊遮百丑”,只要學習成績好,其它的無所謂。優生無形中就有了一種優越感,逐漸降低對自身的要求,班規班紀對他們來說可遵守可不遵守;在同學面前他們會清高自大,瞧不起學習后進生,搞得同學關系緊張;特別是同樣的錯誤,班主任會批評其他學生而對優生網開一面……長此以往,不但會削弱優生的抱負意識,消減他們的進取心,而且,還會給班級同學留下不好的印象:班主任偏愛優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結果,不但不利于優生的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和諧班集體的建設。
??優生成了被道德教育遺忘的“角落”。常言道“響鼓還需重錘敲”,根據物理學上的力作用原理,力越大作用力就越大,響鼓如果不用重錘去敲,那敲出來的聲音不就和普通鼓一樣了嗎?不能發揮特長那響鼓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用重錘就是為了使響鼓能夠更響!同樣,對優生教育,班主任更要用“重錘”去巧打巧擂。
??適當“吝嗇”表揚。優生如果整天生活在表揚聲中,就會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喪失前進的動力。因此,老師要適當吝嗇自己的表揚,把喜愛之情深藏在心底。甚至要格外嚴厲些,美國西點軍校的優秀軍人哪個不是在嚴厲的要求下成長起來的?
??關注養成教育。對于學習優生,我們更要從“全人”的角度去要求他,在紀律方面高標準嚴要求,讓優生明白: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優生沒有任何特權可享;德行比知識更重要,一個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比一個智力超常的人更受人尊敬。
??注意目標引領。對于學習優生,我們應該立足現實引領他們在品行、交往、組織、創新、合作度等方面確立具體可行的目標,制定不斷超越自身的挑戰計劃,不斷檢查他們的達成度,從而鞭策他們天天向上。
??進行“耐挫”訓練。學習優生在學生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比一般同學少,但一旦遭遇到挫折失利,他們會比一般同學更感到沮喪,有的甚至會一蹶不振。班主任就要做有心人,故意“刁難”他們一下,讓他們在學習、生活、活動中不時遭遇一些難題,逐漸培養他們的耐挫力。
??距離——使關愛適度
??曾經看到花匠給樹苗施肥,他們在遠離樹苗根部幾十厘米的地方挖洞、灌肥,很是不解。一打聽,才明白,施肥是為了讓樹苗長得更好,但是如果距離太近,肥力太足,樹苗就會被肥死。
??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關愛學生是班主任的天職,那是否意味著學生要什么我們就給予什么,學生缺什么我們就千方百計送去什么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做學生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班主任要注意施愛有度、關愛無痕,那才是智慧的愛,才是真正的大愛。
??比如,班主任對于班上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總是格外心生一份憐憫、關注,總想盡己所能地去關愛他們。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知道,這部分學生很多是特別敏感、脆弱的,他們不愿受到特別的待遇,就怕引起別的同學的注意、議論。班主任對待這些同學,很多時候只需遠遠地注視他們,不需走上前去“噓寒問暖”,讓他們感到自己與別的同學沒有什么兩樣!班主任可以在暗中使力,一方面讓班級同學在學習、生活中給予適度的幫助,為他們營造和諧融洽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單獨的時候,引導他們學會開朗、包容、自強。
??“距離產生美”,遠遠地關注、靜靜地欣賞、不經意的提醒……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有些頑皮學生,當他們不守公共場所的秩序或與學生嬉戲吵鬧時,你當眾大聲訓斥,他也許接受不了,有時還會破罐子破摔,弄得誰也下不了臺。如果你在遠處不動聲色地做一個“安靜”的示意,他會乖乖地回到座位,還會對老師心存一份感情之情。
??助推——激弱者自強
??有些學生,自信心不夠,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形成了不必要的自卑心理,作為班主任就該義不容辭地助他一臂之力,讓他自強起來。我們強調的是“助推”,而不是包辦、代替。人生路是學生自己走的,所以,我們只能關鍵之處指點迷津,不能越俎代庖。
??怎樣“助推”呢?激賞、微笑是最好的武器。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總感到進步不大的學生,教師發現學生今天的作業在某個方面有些許進步了,可以在作業本上適時寫上鼓勵的話語,或者以星號、笑臉給予獎賞。對于經常不敢大聲回答問題的同學,只要他回答問題聲音大了些或捕捉到他有回答問題的舉動后,就該及時當眾表揚。多次被肯定以后,就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大膽發言在他身上就會變得很平常。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學生呢。
??于漪老師說:“教書育人一輩子,笑了一輩子。”于漪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教育行家,大概與她的微笑藝術不無關系。作為班主任,及時向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奉上一個甜甜的微笑,如同舉手投足般自然、容易,但其功效卻是神奇的。課堂上,微笑拉近了班主任與他們的距離;社會實踐中,微笑激發了他們大膽動手、探求新知;生活中,微笑給了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小小的微笑其威力可真不小!聰明的班主任,一定要給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更多的微笑。
??等待——“逼”餓者自食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家長都為學生提供了十分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課外閱讀材料、課外書籍等應有盡有。這給班主任工作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拓展知識、開闊視野的機會是多了,但不等于每個學生都能利用好有利條件,愿做辛勤采蜜的小蜜蜂。這給培養班級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帶來了問題。
??一個人如果天天吃紅燒肉一看到紅燒肉就會反胃、生厭,但如果十天、半個月沒得吃了,或者已經餓了幾天了,就會心生向往之意,甚至聞到香味就垂涎三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如此,班主任要善用等待策略,巧用“饑渴效應”。
??班主任要聯合任課教師和家長,讓家長控制買書量,每天只允許部分學生帶不多于班級學生數一半的書到校(帶書者每天輪換),每天安排一定量的課外閱讀時間,規定這些書必須在一定時間內人人讀完,然后舉行讀書心得交流會。這樣,學生就會非常珍惜閱讀時間,同學間搶書看,還會兩人合讀一本書。因為要交流,一定讀得非常仔細認真。一定時間后,原來是“要我讀”,現在就變成“我要讀”了,愛讀書的習慣就養成了。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習慣的養成只要6個月的時間,智慧的班主任,要養成學生的一些好習慣,就要“狠心”讓學生“餓”一“餓”,你在等待中,就能收獲習慣了。
??寬容——促迷者自返
??“犯錯是上帝給予孩子的權利。”班主任要學會寬容,特別在小是小非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師的寬容激勵下,學生會自我反省錯誤,自我改正錯誤,也容易形成豁達大度的性格,有利于與人合作相處,為他們踏進社會大門作好準備。
??班主任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一定要有寬容之心。葉圣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你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班主任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粗暴呵斥而傷害學生的自尊,那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原來班上一同學插隊買菜,被導護老師發現了,那意味著通報批評,可我班從高一到高三,還沒有學生受到過學校處分呢?當時我比較激動,但考慮到該生一向表現很好,也許是事出有因,就去走群眾路線。原來該同學嚴重的胃病又犯了,從早晨到中午滴水未進,堅持上了半天課,餓得頭昏眼花。排隊時,前面同學不斷插隊,情急之下就插了隊。我沒有批評他,立即拿出餅干讓他充饑,并一再安慰他,不要把此事放在心上。可他還是感到很內疚。升入高校后,還感謝班主任的寬容。
??寬容就像一股溫泉,滌蕩著學生的心靈,讓每個學生心中有了一片燦爛的陽光。擁有寬容之心,就拉近了班主任與學生的心靈距離,而在寬容的氛圍里成長起來的學生,更容易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懲戒——督錯者自改
??上面談及寬容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著凡事對學生都要寬容,不講原則的寬容有時就會變成縱容。《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這就保證和維護了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合法權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在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同時,可以適當采取批評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學生。
??沒有懲戒就沒有教育,沒有懲戒的教育不能說是真正的教育。但要把握好懲戒的“度”,懲戒絕不是體罰,而是通過一定的懲戒途徑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雷夫老師認為,對不當行為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準參加發生不當行為時所進行的活動。比如,對經常遲到的學生,讓他第二天做一次校門督警員;對亂扔垃圾者,讓他清理垃圾筒;實驗課上故意破壞實驗用品者,讓他暫時停止做實驗,在旁邊看別人做……這樣的懲戒都是善意的,學生都可以接受。為了更好地發揮懲戒的功效,懲戒措施需要預先班級民主討論通過,集體討論產生的不傷害肉體和自尊的懲戒措施就容易為學生接受,而且在實施時也能得到班級集體輿論的支持。馬卡連柯說過,“確定整個懲罰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要求他。”在賞識、寬容教育無果的情況下,基于教育為本的懲戒,一定能取得效果。
??當然我們堅決反對體罰學生,但善意的適度的懲戒還是需要的,“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當你初次與他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他們永遠隔絕。”畢淑敏為我們陳述了需要運用懲戒手段的緣由!
??班主任工作沒有固定如一的模式,它需要因地制宜,隨人而化,注重藝術。班主任工作似繁復的“中國結”,不管是編織纏繞還是空白鏤花,都是源于藝術表達的需要;班主任工作似剛柔相濟的太極拳,一收一放中顯活力,收中有情,放中有愛;班主任工作更似古老的書法藝術,于行云流水中顯熱情,于靜默空白處藏真諦。班主任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尋,真正讓班主任工作剛柔相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