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懶惰”進行到底:讀《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有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曾有同行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當一名小學班主任,尤其是低段班主任,那就像母雞孵小雞一樣,兩者形影不離。”的確,因為學生年齡小,我們很多班主任總覺得他們能力太有限,于是自己一頭扎進學生中間,事無巨細,親歷親為,結果到頭來經常把自己折磨得疲憊不堪。多年來站講臺的經歷,我總是在苦惱:什么時候,才能走出這個困境?偶然中拜讀了《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一書,它以學生自主化教育管理為理論基礎,結合作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及其發起的“班級自主化教育管理實驗”的初步成果,向讀者闡述了如何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從繁忙且辛苦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解脫出來。作者從剖析老師們為什么活得累入手,提出了教師要樹立光明正大的“偷懶觀念”,系統地闡述了教師學會“偷懶”的技巧,告訴廣大班主任該如何科學“偷懶”,如何確保“偷懶”成功,如何留下“偷懶”的好名聲。
于是,我開始嘗試“偷”點小“懶”——
“偷懶”第一招:構建一個讓學生自主的制度體系
葉瀾教授說過:“學生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而以前,為了追求完美,我們經常忽略了這一點,做什么事都包辦代替。二年級的學生能力和中高年級比起來,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可適當放放手,學生的表現沒準兒會出乎我們的意料。
制定班級目標,說起來堂而皇之,對于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力不從心。可只要老師“偷懶”得當,這個任務學生一樣能順利完成。
每周一的晨會課我們都用來制定本周目標。以往這個任務被我看做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份內事,于是乎每到周一早晨,我都要冷眼觀察,細細思考,事兒不大,卻也傷了不少腦細胞。二年級伊始,我把這個光榮的任務拋給了學生。在班干部的主持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談上周班里出現的問題。大伙兒興致高昂得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沒多久就找到了一個最集中的問題,本周目標就是它了!而我這個“懶”老師呢,除了偶爾插句話幫他們糾正一下語病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工作——看在學生個子不高識字有限的份上,我主動請纓,幫他們把這條“剛出爐”的目標寫在黑板的一角,起到警鐘長鳴的作用。
“偷懶”第二招:全員參與才能確保管理無死角
當過班主任的人都有這樣一種體會:瑣事太多。學生沒掛紅領巾要教育,教室里有紙條要過問,學生吵嘴要解決,上課不守紀律要批評,還要忙著布置黑板報、學習園地、隊角,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里的各項競賽、演出……一天下來就一個感覺:累!
怎么能讓自己過得稍微輕松一些呢?我又想起了葉瀾教授的話:“學生是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和班級管理的人。”是啊,這個班的主要成員不就是學生嗎?他們才是班級的主人啊!這些事主人不做,任我做牛做馬他們也不一定領情啊!于是,我又開始挖空心思“偷懶”了——
1、組建班委會。班委會可相當于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啊,班級要實現管理自動化,先要培養一批熱心于班級工作、具有一定威信的班干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已經發現了幾個“孩子王”。可這事不能光憑我說了算,和剛入學時的懵懂無知相比,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力。我決定:讓學生自己來選班里的“領頭羊”。于是,在經過上臺演講、民主投票后,“領頭羊”產生了。為了讓他們盡快成長起來,真正成為我的左膀右臂,我開始了手把手地幫扶帶。一段時間以后,他們老練了不少,已經能逐漸根據自己的分工開展工作了。課間文明有人管了,紙條也有人撿了,每天的早讀也有人帶了……看來我這個班主任可以稍微松口氣了。
2、人人有崗位。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告訴我,每一個學生都是班級的主人,光把管理的機會送給少數幾名班干部,是調動不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的。再說,班里的事這么多,光憑幾個小干部,怎么忙得過來呀!全國模范班主任魏書生老師不是說過嘛:“干部能做的事,老師不做。普通同學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為此,我在班級中設置了幾十個崗位,什么擦洗飲水機、開關燈、整理雨具、管理圖書、領粉筆……每一個崗位都冠以好聽的名字,承包窗戶的稱戶長,擦洗講臺的叫臺長……面向全體同學“公開招標”,我采用主動承包和老師分配的辦法,盡量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用這樣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管理者,我相信,學生哪怕負責的是很小的一件事,都能從中找到一回“小主人”的感覺。
至于我這個老師嘛,雖然再也不用為這些瑣事大傷腦筋了,可也沒有“懶”得不見蹤影哦——為了避免學生這種服務的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我特地組織定期評選“崗位之星”,專門用來激勵學生為班級服務的積極性和持久性。還別說,有了這招,學生可勤快了!呵呵!
“偷懶”第三招:讓所有學生都得到鍛煉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集體若沒有豐富的集體活動,就必然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這將有礙于班集體的健康發展。”的確,對于正處于童年的小學生來說,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學習知識、學會做人,除了在課堂中,還可以在活動中。成功的活動猶如生活中的浪花、記憶中的亮點,會在學生成長歷程中留下鮮明的痕跡。
班隊課是班級活動的主要形式。可是,當過班主任的都非常清楚,要想成功舉辦一次班隊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主題的確定,節目的安排,道具的準備,再到主持人的培養、串聯詞的撰寫……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導。可以說,上一節班會課,老師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大量的。累是累了一點,不過學生歡迎啊!那么,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呢?我這個“懶”老師又開始動起了“懶”腦筋——
學生想搞活動?可以啊,那就讓他們自己搞嘛!
主題怎么定啊?大家商量唄!
節目不會排怎么辦?找班干部呀!
串聯詞不會寫?我可以幫著改一改呀!
……
這樣一來,我好像是輕松了不少。不過,活動那天,我可總會雷打不動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邊欣賞邊不時地記著什么。活動一結束,我就會叫上“主創人員”,先大肆肯定一番精彩之處,然后委婉地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嘿嘿,小家伙們還真把自己當作大導演大明星了,煞有其事地聽著,還頻頻點頭。不過,一段時間下來,他們的水平倒是提高了不少,時不時地還能想出幾個金點子讓我眼前一亮呢!
現在,看著他們為活動忙得不亦樂乎的身影,我暗自慶幸:看來,這個“懶”我還是“偷”對了!
“偷懶”第四招:建立一個陽光溫馨的監督檢查系統
為了在班里創設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在集體中引入競爭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我專門制作了一塊競爭欄——“繁星滿天亮晶晶”。一個隊員一顆星,一周一評,主要針對學生在日常行為規范方面的表現。不過,讓我一個人盯著50多個孩子的表現,那也太吃力了!好“偷懶”的我就把它全權交給值周的中隊委了。經過一周的觀察記錄,值周干部都會在每周五的晨會課進行小結,然后采用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法,評出本周優勝隊員,每人可獎勵一個金蘋果貼在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星上。誰得到的金蘋果最多,誰就是班里最亮的那顆星,可以優先獲評校級各項榮譽。
不過,盡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學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經常與金蘋果無緣。怎么辦呢?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可再差的學生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啊!我想起教育專家韓鳳珍說過的話:“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于是,我又想到了另一個載體——“班級之星”。這個評選一月一次,內容涵蓋不同方面。如為鼓勵某一方面有進步的學生而設的“進步之星”;為表揚作業優秀的學生而設的“作業之星”;為激勵學生大量閱讀而設的“閱讀之星”;還有“崗位之星、紀律之星、禮儀之星、勞動之星、學習之星、愛心之星、實踐之星”等等。設那么多顆“星”,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自信。可“星星”多了,麻煩也跟著來了:如果讓我一個人評的話,難免會出現紕漏,另外學生也不一定服氣呀!怎么辦?簡單!把這個“繡球”拋給學生不就得了!呵呵,“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話一點不假!每到評選的那一刻,大家的熱情可謂空前高漲,評出的結果也讓人心服口服。不過,作為班主任的我,有時也會“開點后門”——畢竟,對有些平時表現不那么優秀的學生來說,這段時間也付出了一些努力,送他個“進步之星”又有何妨?
記得魏書生說過:“懶老師才能培養出勤學生。”這話一點不假。有我這么個挖空心思尋找偷懶方法的老師,又何須擔心不能培養出一批勤奮的好學生、進而帶出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呢?為了這個目標,我決定將“偷懶”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