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小人書,要學會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成人覺得有意義,孩子未必感興趣,專家提醒圖書作者——“想一想,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很多中國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時,都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你是否想過,你覺得很有“意義”的故事,在孩子眼中可能乏味無趣,難以理解?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原創圖畫書論壇暨信誼圖畫書獎征獎發布會上,多名兒童文學領域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偏重說教,是當前很多中國原創兒童圖畫書的通病?!耙獙W會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專家提醒作者。
講故事,有趣最要緊
在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朱自強眼中,曾榮獲1998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畫書的《大衛,不可以》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出色的兒童圖畫書。圓圓的大腦袋上長著幾根又稀又粗的頭發、三角鼻子、滿嘴牙齒歪歪扭扭,主人公大衛的形象或許并不符合成人世界的審美觀,書中講述的也盡是大衛整天調皮搗蛋的經歷,也讓很多家長覺得“沒意思”。然而,幾乎每個看過這本書的孩子都會迷上它。朱自強覺得,是因為作者肯定了孩子頑皮和好奇的天性,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讓孩子愿意往下讀。有意思的是,大衛的形象便是來自作者童年的涂鴉。
波隆那國際兒童圖畫書插圖展評委、圖畫書作者蔡皋有著自己走進兒童世界的“秘密通道”——一摞小外孫女的成長日記。比起用積木搭房子,孩子更迷戀積木“嘩”一聲倒地帶來的成就感;孩子喜歡沉醉于自己的想象,裝出很怕燙的樣子,不敢觸摸天上太陽……在日積月累的記錄中,她發現,孩子有很多獨特的樂趣,是被成人忽略的,而一本優秀的兒童圖畫書,應該成為可以折射童年生活的“三棱鏡”。
“作家在創作時,不妨回憶自己的童年,對孩子來說,有趣比意義更重要,”《東方娃娃》雜志主編周翔坦言,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可以見到不少圖畫好、文字好的作品,但是,一看就是大人正襟危坐講道理,而這,恰恰是人為攔了一道高墻,讓孩子無法獲得閱讀帶來的樂趣。
讀故事,別苛求“傳道”
讀完一個故事,不要急不可耐地問孩子,你讀懂了沒有,一股腦把知識性的內容塞進孩子腦海里。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插畫系主任姚紅看來,很多故事的意義是“等”來的。好的圖畫書,首先要讓孩子喜歡看,然后,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孩子每次讀,每次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
周翔則不建議家長過早給孩子讀寓言,在他看來,過于明顯的說教和固定的結論,有時候不僅不能為孩子所理解,還會局限孩子的想象力。他建議家長,在說故事的時候,尊重孩子的反饋,讓他感受快樂是最重要的事。很多時候,孩子在親子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親情本身,也是讓他愛上閱讀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