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眼神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日常教學工作中,有些經驗不足的教師,一見課堂紀律松弛,有講話的,有玩東西的……就感到心煩意亂,或是大聲呵斥責難學生,或是視而不見,任其自然。這既影響了教學計劃的完成,又使學生學無所得。恰當適時地用眼睛來組織教學,就會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
凡是有經驗的教師,在授課前一定先環視全班同學。從教師深邃的眼神中,學生領悟到,教師要講課了。這一信息,首先是眼睛感受到的,然后傳入大腦,于是,教室驟然鴉雀無聲,無數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緊緊盯著老師,學生的注意力被調動了,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全神貫注傾聽老師的教導,老師儼然像一位出色的指揮員,不動聲色,就能自如地指揮著千軍萬馬,這不正是用眼睛組織教學的藝術魅力嗎?
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中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30——45分鐘,再加之種種外因的影響和干擾,注意力常常分散,“有意注意”會變成“無意注意”。那么,怎樣才能使這兩者有節奏地互相輪換,提高教學質量呢?教學實踐證明:用眼睛組織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授課進程中,教師發現某些學生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紀律松懈時應該輕輕地走到學生身旁,迎著學生的目光,兩眼“瞪一瞪”,這眼神意味著對學生的提醒和批評,教師不用言傳,學生就能意會,在這一剎那間的沉默對峙中,學生不好意思低下了頭。就這樣,教師用銳利的目光,很好地調節了“無意注意”,讓學生又能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學習了。教師那神異的眼力,確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
由于學生思維發展的不平衡,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千差萬別,所以對知識掌握是有差異的。一部分學生能敏捷地接受老師講的內容,還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對這樣的學生,教師應投以贊許的目光,讓學生從教師那柔和的眼色中,看到自己的成績,從而受到鼓勵。另外,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能力差,“有意注意”又不穩定,對教師講的知識,不能一下子消化,咀嚼很慢,這明顯地表現在回答問題時結結巴巴,慢慢吞吞,模棱兩可。這時,教師要兩眼親切地看著他們,以期待、盼望的眼色來誘導他們,再借助語言安慰他們,此時,學生感到一股暖流浸透心田,這是教師的愛,這愛消除了他們的緊張情緒,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而且思維也隨之活躍,掌握知識便得心應手了。
可見,眼神是無聲的教學語言,用眼睛組織教學是一個別致的方法,運用恰當,確實有利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