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如果你在班上大喊:“家庭困難的學生到班長處報名,學校要發生活補貼了!”積極響應的一定是鬧著玩兒的學生,真正家庭貧困的學生只會有一種態度——沉默。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善良,而是我們不懂善良。我們把這類現象稱為“好心辦壞事”。
昨天,我差點就“好心辦了壞事”。前幾天有同學不停地跟我說“想換位置”,問原因,答:“坐得太靠后。”解決的辦法只有一種,把他調到前面去。
那誰坐后面呢?私下里一打聽,很少有人愿意坐后面。有同學建議:“老師,能不能每周換一次座位?推波逐浪式的換位,每個人將每一排都坐過。”方法很好,但也得考慮個別同學的特殊情況吧。
思前想后,我參照208班的排位置方法,將61名學生分成5大組10列。這樣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其實都在第六排而已(只有一個同學是第七排),也滿足了絕大多數同學想坐前面的愿望。
我公布了座位表,班長現場作調查。“同意原位置的同學舉手”,一統計,29人;“同意李老師安排的座位的舉手”,一統計,14人。還有一些同學不支持,也不反對。面對這個結果,我有些不解,但還得尊重民意。
有心細的同學私下對我說:“老師,你這次統計的數據不準確。”
我驚奇地問道:“為什么?”
學生說:“你想啊,同桌之間本來兩個人一起坐的,現在被你調開了。如果他舉手同意你的安排,不就說明他對現在的同桌不滿意么?因此,很多人礙于情面,沒舉手。”
此言有理,我怎么沒考慮到這種可能性呢?怎樣解決這個難題?我腦袋飛速運轉,馬上有了答案。
我說:“在黑板上寫上A——同意李老師安排的座位,B——保持原樣。然后讓同學用一張小紙寫好A或B,折疊后交到講臺,一統計就行了!”
結果如那個同學所料,選A的同學占了大多數。
同樣是民主表態,為什么前后兩次結果截然相反呢?
我們能批評學生沒有原則或者太虛偽么?我們能批評學生對自己不負責任么?不能。學生并非戴著面具來面對生活,他們懂得了考慮身邊人的感受。進一步說,他們懂得了包容——身邊的同桌我不太滿意,但我跟他們照樣能相處得很好,這不是包容是什么?我們要構建和諧社會,不正需要這種互相理解、互相寬容的品質么?在學校培養這種良好的品格,正是對他們的將來負責啊!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是幫助學生的方式方法不太恰當。我只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也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但采用的方法不恰當。真正的關愛不是敲鑼打鼓式的領導慰問,而應該是和風細雨的滋潤。
好老師,用好方法,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