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亦有“道”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批評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及時改正錯誤。可是,如果批評的時機把握不好,批評的功效則會大打折扣。如何運用好批評這種教育手段?這就需要班主任樹立正確的“批評觀”。
批評不應該是否定,而應該是給予
育人的目的是使人“成人”。我們批評學生的目的應該是“給予”,應該在批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榜樣,讓他們學有目標。
批評不應該是指責,而應該是關懷
指責學生是班主任情緒不健康的一種反應。班主任對學生的批評應該是一種關懷,是一種心靈的碰撞。
批評不應該是審判,而應該是交流
不管學生有沒有犯錯,他與班主任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學生的言語和行為,以幫助學生發現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錯誤。如果班主任自始至終都以審判者的角色來批評學生,學生就會從心底里反感、排斥,甚至是憎恨你。這種說教式的批評,效果可想而知。
樹立了正確的“批評觀”,我們還需要在批評學生時,注意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可以采取哪些好的方法呢?
迂回
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容易發怒,喜歡單刀直入,這會導致學生口服心不服,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在批評學生前,要先全面了解事實真相,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采用迂回的方式,旁敲側擊,委婉地進行批評,即把“良藥”裝在“膠囊”或是“糖衣”中,來解決苦口的問題。
對 比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只有比較才能鑒別”,在對比中予以批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他人的經驗教訓,運用對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評的內容,能使被批評者感受到客觀上的某種壓力,促其自我反省。
微 笑
批評學生,固然不能嘻嘻哈哈,但總是拉下面孔,讓學生望而生畏,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即使是批評,教師也應當和藹可親,嚴中有愛。一個輕輕地拍肩膀的動作,一番輕聲細語的分析開導,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嗔 怒
批評學生,必要時可以嚴厲一些,目的是擊其要害。嗔怒可以使極少數犯錯明顯又拒不認錯的學生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心靈產生震動而承認錯誤并改之。當然,嗔怒不是大發雷霆,而是恰到好處的警醒。
我們在講究批評方法的時候,更要關注學生被批評后的變化,這是證明批評教育有效與否的關鍵。從哪些角度關注批評后的學生呢?
一、主動接近,消除隔膜
學生受了批評后,往往與班主任有一個疏遠期,這就像動了手術的“傷口”不能立即愈合一樣。為了不讓學生與自己疏遠,班主任應該主動接近學生,采取適當的方法向學生表明為什么要批評他,以消除師生間感情上的隔膜。
二、提供機會,振作精神
由于學生尚未“成熟”,受了批評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時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后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在批評學生后,應留心觀察或向其他學生了解該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一旦發現問題要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三、聯系家長,共同教育
在批評學生后,教師可依據學生所犯錯誤的輕重決定是否告知家長。教師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要說明事情的經過,學生的態度,處理的情況,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但答應了學生不告訴家長的,就要嚴守信用。另外,班主任不要事事都通知家長或頻繁請家長來學校,這樣會給學生及家長造成精神壓力,甚至對班主任產生反感。
總之,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學會批評,善于批評,努力用批評之“道”切實提高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