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獎勵學生效果更好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我們至少要擁有兩門技藝:一要會“講”,二要會“獎”。關于第一個“講”的技藝,它是十八般武藝中的“明槍”,是經常拿出來操練的,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例大家都接觸了不少。而第二個“獎”卻是各路好手的看家武器,大家一般僅僅是在日常班級管理中使用,很少拿出來展示,因此很有一探究竟的必要。
??或許有人說:獎勵誰不會呀?不就是課堂上“你真棒”的贊揚聲,不就是腦門上那金光閃閃的五角星嗎?我也會!
??是的,外在的獎勵形式誰都可以效仿,而內在的獎勵時機、獎勵方式、機制又有多少人能準確把握呢?我們能保證自己的每一次獎勵都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嗎?事實上,如果我們用心審視一下自己給孩子的獎勵,就會發現:有時我們的獎勵沒有給孩子帶來相應的快樂,有時我們的獎勵僅僅給孩子帶來快樂,但沒有促進其行為的積極變化,有時我們的獎勵僅僅是給孩子的行為帶來短期的積極影響而非長期的積極影響。
??所以,“獎”的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筆者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獎”的做法呈現出來,供大家剖析、指正。
??“偷懶”也是獎勵
??要做一個會“獎”的老師,首先要弄清“獎”的實質。獎勵可不僅僅是“小紅花”這些物化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方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我們來看下面的事例。
??師:同學們,請大家拿出筆準備做書本上的計算題(學生無奈地開始準備筆)。怎么?不太喜歡動筆算是不是?今天的題目看起來并不太難,那我們就不動筆算,用口頭回答的方法來計算怎么樣?
??生(興奮地):好好好!
??師:常言說得好,君子動口不動手,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君子(眾笑)。不過老師有一個條件,你們先得說一說計算這些類型的題目要注意什么,說對了,老師才有允許口算的獎勵。
??學生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把計算的法則、計算時容易疏漏的地方都說出來了,不僅把我平時叮囑的要求都講了一遍,還增添了不少他們自創的建議。
??師:既然大家說得這么好,那我們今天就只動口不動手了(教室里發出“耶——”的歡呼聲)。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口答這些題目——不過,大家真能算得又準又快嗎?如果不是這樣,那大家一起回答的聲音該多難聽啊。
??生:行的,我們一定行。
??生:老師,你先給一段時間我們練幾遍吧,我們練好了準行。
??學生這樣的要求對我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哪能不批準呢。
??練了幾遍之后,學生回答的聲音不僅準確,而且響亮。口算獲得了成功。
??師:真棒!大家喜歡這樣把筆算改成口算的獎勵嗎?(眾:喜歡!)不過,這樣做也有缺點,那就是萬一有人做錯了,老師就不能發現了。你們說怎么辦?(生:抽查。)好,只要抽查合格,我們以后就經常進行這樣的獎勵。大家想不想要這樣的獎勵?(想!)那好,大家趕緊同桌互相練習、檢查一下,看有沒有做錯的題目。老師馬上就要抽查了。
??這就是“偷懶做題”的獎勵。對于天天要拿筆寫字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巴不得少寫點字。把握了他們這種內在的心理需要,用適當的方式盡可能地滿足這些需要,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當小老師”的獎勵“獎”到用時方恨少。就我們目前的教學實際來說,獎勵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許多老師常常因為學生表現不佳而抓耳撓腮,你告訴他用獎勵的方法去試試,他會說:“試了呀,剛開始還行,用著用著就不奏效了。”再問他怎么獎勵的,他說剛開始學生表現好,獎一個五角星,再表現好獎兩個五角星,再表現好獎三個、四個……
??獎勵老是五角星,就會讓孩子產生審美疲勞,他們已經不在乎這個了,“獎”一定要有新鮮感!這個新鮮感不是說今天五角星,明天大蘋果,它們是同一層面的東西。獎勵要多,是指教師的思路要開闊,要想辦法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數學老師每天都要給孩子訂正作業。每天,做錯題的孩子都排著長隊像等候明星簽名一樣,訂正完一個走一個。臨走之前老師還要追問一句:“現在懂了嗎?”“懂了。”“那好,走吧。”
??可以想象,每一個去訂正的孩子都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接受老師重新檢查的,心情不會太好。這原本談不上能有什么獎勵的機會,然而,只要老師肯動腦筋,就能“無中生有”,化腐朽為神奇。
??比如:有A、B、C、D等若干名同學在排隊訂正,老師先給A訂正完了。
??師:現在懂了嗎?
??A:懂了。
??師:好,老師獎勵你做小老師,授予你“初級教師”稱號,你的任務是給B訂正,讓B說算理給你聽。如果他不會說,你就要負責教會他。
??結果在A的幫助下B說對了。
??師(對B):恭喜你!你現在獲得“初級教師”稱號的獎勵,你的任務是給C訂正。讓C說算理給你聽。如果他不會說,你就要教會他。
??師(對A):由于你教B教得很成功,所以你獲得“高級教師”稱號的獎勵,你的任務是聽B教C,如果B教對了,你就完全成功了;如果錯了,就由你指導B去教C。
??這些話聽起來有些拗口,但操作起來卻很簡便。這樣A、B、C、D一個個傳下去,前一個是后一個的老師。每個人大體都要經過“被別人教一教別人一指導別人教別人”的程序,一直到成功扮演完“高級教師”的角色,訂正才算完全結束。
??你可別小看了這一“小老師”的獎勵,孩子們可當回事了,教得比老師都要細,要求比老師都嚴。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沒有誰會承認自己是天生的弱者。而這種獎勵,就在于讓孩子們實現了由弱者到強者的微妙的心理轉化,訂正于是乎也成了一種享受!
??這樣,一方面,原本忙忙碌碌、喋喋不休的我們就可以解放出來;另一方面,這個過程還有這樣的效應:(1)為了能早點做“高級教師”,孩子們必定會自覺訂正,不必像原來那樣老是要老師去催。(2)原本訂正時孩子只是說一遍的,可能會蒙混過關。現在至少要說一遍、聽兩遍,這樣真正掌握的可能性會更大。(3)原本的訂正只能“師一生”一條線路進行,現在改成“生一生”幾條線路同時進行,節省了訂正的時間。
??把最好的獎勵贈給“后進生”
??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是指擁有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擁有的越少得到的就越少。老師的獎勵就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優秀的學生總是能受到我們的獎勵,而“后進生”呢?他們很少能得到獎勵。
??其實,馬太效應的根源在于老師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因為優秀的學生老師看著心里舒服,于是就容易給他們獎勵。而“后進生”呢?怎么看都讓我們喜歡不起來,又怎么有心情給他們獎勵呢?這種傾向其實是不理智的,把
??最好的獎勵贈給“后進生”才是更加藝術的做法。
??班上有一個比較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小D。我決定用獎勵的辦法試試。
??師:昨天,老師發現小D同學終于及時交作業了。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進步呀!小D同學給老師帶來了驚喜,老師也要回報他一個驚喜。我要給他最大的獎勵——讓他做老師的干兒子!
??做老師的干兒子!這是一件多么榮耀的事情啊!全班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小D身上,而此刻的小D,激動得滿臉通紅,趕緊把頭藏在了桌子底下。
??師:是的。做老師的干兒子。做老師的干兒子有什么好處呢?那就是——在別人排隊改作業的時候,小D同學不需要排隊;在小D同學和大家一起舉手的時候,老師會第一個喊他發言;在小D同學不懂的時候,老師會單獨教他。總的來說,老師會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給他種種特殊的待遇。怎么?其他同學覺得不服氣,什么時候你們能像小D這樣給老師帶來驚喜,老師也請你做老師的干兒子、干女兒。
??就這么一個干兒子的獎勵,使得小D從此以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上課他再也不做小動作了,他要舉手第一個發言,做作業再也不拖拉了,他可以直接改作業;想問題再也不得過且過了,他會請干爸爸給他開小灶。他的干爸爸還教給他許多在學習上的錦囊妙計,并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和他“咬耳朵”,不讓其他同學聽到。而所謂的錦囊妙計說到底不過“字寫好一點”等這些老掉牙的吩咐,可是小D卻如獲至寶,認真執行。
??就這樣,有干爸爸的特殊關照,小D的學習成績很快就上來了。
??關于獎勵,不同的老師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但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進步。筆者認為,在獎勵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本質,靈活變通。以上舉的是筆者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案例,而在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變通使用獎勵的方法。緊扣學生需求,獎勵形式多樣,利用眼前資源,凸顯獎勵價值,能做到這幾點,獎勵就會收到好的效果。
??2.師生兼顧,保證雙贏。如上面所強調的,真正有價值的獎勵既要做到充分尊重孩子,又能讓學生朝著老師預設的目標努力。過于照顧孩子,可能會造成教育的低效,過于傾向教師,就容易使獎勵淪落成“哄騙”。
??3.且行且思,注重長效。任何一種獎勵手段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可能一種獎勵手段的優勢恰恰也是它的劣勢。所以我們在獎勵過程中,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方法。其實,正如“教”是為了“不教”一樣,“獎”也是為了“不獎”,“不獎”才是我們“獎”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