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作工作中的小插曲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我們常會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好教。獨生子,嬌生慣養。不懂得分享,以自我為中心。是的,當了三年的班主任,發現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不會掃地連眼皮底下的紙屑都不愿彎彎腰去撿的;文具不從來不外借的;愛打架,喜歡惹是生非的比比皆是。
在三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一直在不斷地思考、摸索怎樣去面對孩子們的這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我認為是能堅持做好兩點:1、身教2、言傳。
一、身教的力量
孩子們總是喜歡把打掃衛生看成是一件麻煩事,一件任務來做。
放學前的衛生他打掃完了,那么這一周他的任務就完成了。平時地板上的紙屑他們是視而不見的,那怕是被值日生扣分了,也無所謂。我則每次進教室就開始不斷地紛咐:“把紙屑撿起來!”“把紙屑撿起來!”很累!后來我不說了,自已撿。每天走進教室,只要是我看到的紙屑我都趕緊彎下腰撿起來。我還開玩笑地對大家說“今天的衛生沒扣分,可全是我的功勞呀!”在大掃除的時候,我也會和孩子們一起來打掃,拖地,擺桌子,我總是要求自已做到精益求精。孩子們看在眼里,學在心里。慢慢地我發現他們會彎腰了,教室的衛生也越來越好了!我想這就是身教的作用吧!
二、言傳
記得上學期,在上《毛毛蟲的故事》這篇課文的拓展部分時,我問:“變成蝴蝶后的毛毛蟲會對曾經嘲笑過它的小昆蟲們說些什么呢?”很多孩子舉手特別積極,叫起一位平時特愛打架的男生來回答,他說:“我要去報復它們!還要去嘲笑它們!”我用不贊成的眼神讓他坐了下來。叫起另一位孩子來回答,結果他說:“我會不再理它們,不和它們玩,還要報復它。”經這兩位孩子一說,“報復”兩個字不斷地出現在孩子們的答案中。孩子們的回答讓我很吃驚。我沒想到小小的孩子心里居然有報復心理。于是我把這兩個字寫在黑板上,問:“誰知道這個詞的意思?”馬上有學生舉手了,第一個回答問題的男生說:“就是別人打了我,我就要打他。”還有的學生說:別人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待別人。這個時候,我在思索,我要如何去教育這幫調皮的孩子?直接和他們說:“你們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不能報復!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又感覺這樣的說教起不到什么作用。因為每一個孩子心里都明白。家長也好,老師也好這樣的話可能說了上百遍。一定得想個好辦法來讓學生自已意識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問那個平時特愛打架的男生:“你有一個經常幫助你的同桌,你會怎么去對待他呢?”他馬上說:“我也會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幫他。”我說:“這很好,說明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孩子。用孔子的話說,這就是以德報德!那老師再問你:如果有一個行為習慣很不好的同桌,常常會在路隊中撞到你,還會給你帶來很多麻煩,比如你正在寫字,他卻喜歡用腳不停地踢你的桌子。遇到這樣的同桌你會怎么做呢?是和他一樣做一個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去報復他嗎?”他不好意思地沖我笑了笑。作為班主任我很了解他,什么事也不會認輸,不能受一點點委屈。因此麻煩不斷,不是打架,就是同學哭著跑來告狀。老師處理起來又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我也頭痛不已。我問其他的孩子:“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你們會怎么做呀!”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孩子說:“提醒他一次,下一次再犯就告老師。”有的孩子說:“要看是不是故意的,如是不是故意的就原諒他。”我接著問:“如果他是故意的怎么辦呢?”孩子們都在猜測我想要的答案,不知道什么樣的回答才能令我滿意。于是我告訴大家我們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別人對我們好,我們一定要記得回報,這叫以德報德。但是如果面對別人對你的不文明的錯誤的行為,我們是不是要以怨報怨呢?當然不行,這樣的話我們在自已的行為上就犯錯了。怎么辦呢?是視而不見,還是順從地接受。不!這樣的話我們不就縱容他犯錯了嗎?不如就用一顆正直,公平的心去對待吧。我在黑板上寫下“以直報怨”四個字,雖然我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把這些道理完全融入到自已的行為習慣中,但是我想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過程,讓孩子的思想,孩子的行為慢慢地在一種好的氛圍中得到成長,得到熏陶是一位班主任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知識的學習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卻同樣關系著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孩子的引導人,我們要雙管齊下。在工作中多探索,多總結。我相信一份付出就會有一份收獲。當你用心去對待你的學生時,他們也會給你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