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及方法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了當前小學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小學教育中,作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既是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也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儼然是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適宜最有效的承擔者。班主任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就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班主任要重視自身修養,以健康的心理來影響學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作為班主任,要時刻注意自身的修養,積極地納悅自己,客觀地了解和評價自己,注意培養良好的教育心境和教育認知水平,熱愛自己的崗位和學生,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穩定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等。班主任有高度的自我修養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去,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班主任通過自身的心理健康來教育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有效得多。
二、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思想、興趣、愛好、健康狀態、生活環境各不相同,尤其是他們的個性心理和性格特征更是千差萬別。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分析學生后,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到每位學生的心坎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為班主任可以通過下列渠道全方面的了解學生:1、查看學生檔案,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2、聽取前任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對學生情況的介紹;3、通過個別談話、家訪、日記等形式,直接獲取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想法;4、與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家的生活學習情況。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在校內、校外的表現,才能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并通過個案記錄、班主任日志等形式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不同的對策,這為后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利用心理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團體輔導。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尤其是協作活動是兒童思維和道德發展的根本動力。”把道德的發展變成學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讓他們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動地改造自我、創造自我、完善自我,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班主任必須重視心理班會課的設計。班會是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健康心理素質、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陣地,也是一個班級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班主任之間進行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重要方法。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能說出心聲,能從別人的交流中收獲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要上好心理班會課,首先要做好課前的準備,教師要根據班級中學生共同存在的心理問題確定好活動課的核心,活動設計既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又要符合心理學原理。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力求多樣有效,將游戲、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問卷調查、問題討論、辯論會等形式有機地融合,力爭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一種形式的班會,只要認真準備,真心投入,都會讓學生真情流露,甚至是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
四、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對個別的心理疏導。
人的心理有共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表現為個別化的一面。前者通過心理教育,而后者就必須通過個別輔導來解決。班主任對一部分需要特殊幫助的學生進行個別心理疏導,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最直接、最經常的途徑。班主任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采用找同學促膝談心,從同伴那兒了解,閱讀學生周記等方法,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和教育。
五、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情感氛圍。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班級心育要注重優質的文化環境和情感氛圍,努力構建班級文化,能有助于提高班級生活質量和學生心理素質。創設和諧、美好的班級氛圍,對小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心靈感染力,能喚起學生對班級和同學的熱愛,可促進團結、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們更好的體驗生活在班集體中的樂趣。良好的班級氛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這種和諧、美好。在班級建設和布置中,可以通過班風建設和教室布置以及各種活動來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比如在教室的墻上粘貼學生的優秀作品,充分利用教室的資源,讓每一面墻和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建設班級讀書角和閱讀角,營造書香班級,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或者開展班級間的競賽活動等等。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增進學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六、充分發揮評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激勵性評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一則好的評語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引起心靈共鳴,否則,可能給學生帶來心理上沮喪,甚至造成學生自暴自棄或逆性反應,“期待感”是每個人的心理需要,教師順應心理需求,在評語中適時表揚,提出目標,指出方向,給學生以正面心理反饋。
七、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教師。一個人從出生到走上社會,期間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家長個人的心理素質、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人際關系、文化氛圍等,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狀態、言語舉止、教養態度與方式,直接影響子女對所經歷的事件的認知與適應,直接影響他們對今后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這種影響的好壞,關系到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例如:一些具有“望子成龍”心態的家長,不管孩子的能力、興趣和原有水平,盲目加壓,希望能考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目標,就要受到斥責、謾罵、甚至懲罰,結果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過大、焦慮嚴重等不健康的心理。為此優化家庭教育環境也是學校的職責,班主任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適時地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利用家長會對家長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導,定期舉辦家庭教育理論及實踐經驗交流會,幫助家長提高自我調適能力,使家長能科學地、藝術地教育孩子,為孩子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
總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對于一班之“主”的班主任,進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更是巨大挑戰。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學習,還要具備千百倍的耐心、細心和恒心,在工作中,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力爭讓學生不僅體魄強健,而且心智健康,這樣,才不愧“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學生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