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唐僧學當班主任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關于《西游記》里去西天取經的團隊,我想問老師們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五個形象如果一個個拉出來對打,哪一個本事最大?孫悟空!三歲小孩都知道。排在第二的是豬八戒,第三是沙和尚,第四是白龍馬。最沒用的是唐僧。
第二個問題,這個團隊誰是領導?唐僧。把這兩個問題連起來,那就是最沒用的人去當什么?當領導!
第三個問題,沒用的唐僧當了團隊的領導,他帶領這個團隊取得真經,是不是事實?
這就奇怪了。唐僧沒什么本事,但他管理的都是些有本事的人。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這四個家伙,都是犯過錯誤的,都是“勞改犯”。這么一幫家伙,唐僧怎么把它們管住的呢?研究這個團隊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修之路。
唐僧有兩個絕招,第一個是目標定位,第二個是管理策略。向西,向西,再向西!——這是唐僧的目標定位。
在這個團隊西行14年的漫長過程中,孫悟空一會兒上天入地,一會兒回花果山,一會兒跑到如來佛那里去。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也是。只有唐僧以一種無可動搖的信仰在確定著團隊的前進方向:那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只是一個向西,他就成功了。而如果方向一改變,他們就不可能取到真經。唐僧以一種執著的信仰,引導這個團隊一路向西取得了成功。
唐僧除了確立堅定的目標外,還有高超的管理藝術——無知,無能,無用,無欲。什么時候能做到這四個“無”,你就是一個高水平的管理者了。
無知。唐僧帶領著三個徒弟在漫漫西行途中,每遇到一條河、看到一座山、經過一個村莊,總是問徒弟這是什么那是什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其實,西行前唐僧做了10年的準備工作,他將整個西行途中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各地文化全部了然于胸。像昆侖山、天山,我們都知道,唐僧會不知道嗎?他知道!他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傾聽者,把徒兒們推上前臺。這就是他當領導的高超之處。
做老師的、做父母的也要把自己置于無知的境界,和孩子共同去探討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無知的最高境界就是難得糊涂。
無能。唐僧帶著幾個徒弟西行途中,到過很多村莊,村里的長老請他們吃飯時愛說:哎呀,唐長老,最近村里有妖精胡鬧,搞得我們家家不寧,你一定要幫我們抓住妖精。唐僧總是說:施主放心,我這三個徒弟,個個本領高超,他們一定會給你們抓住妖精的。唐僧這么一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馬上就跳出來了:看我們的!
唐僧把自己置于無能者的地位,他以欣賞的目光看三個徒弟,這是一種管理藝術、一種境界。老師們不要當一個能者,要學會當一個無能者。
無用。孫悟空有金箍棒,豬八戒有九尺釘耙,沙和尚有降魔杖。唐僧沒有武器,所以每次妖精來時,孫悟空都說:保護好師父!
無用是指揮者的胸襟。做班主任也要懂這個道理。很多班主任什么事情都要搞一個示范,這是最蠢的做法。元旦節,帶學生跳個舞、唱個歌,沒有必要!那個舞臺是學生的,你當一個旁觀者就行了。對你來說需要的是無用。一個好的領導者是無用之人。
無欲。說唐僧沒有欲望是假的,唐僧有欲望,有一個大欲望——去西天取回真經。因為他有了大欲望,所以沒有了小欲望。作為教師,我們是有信仰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為了中國未來的希望。這就是我們的大欲望,所以我們今天可能要壓抑很多小欲望。
班主任要學會在“無為中大成”。而引導學生自主發展,是“無為中大成”最為核心的東西。班主任不要自己做得太多。沒有前途是可以設計的,沒有發展是可以替代的。前途是學生自己的前途,發展是學生自己的發展,我們不可替代。那么班主任干什么呢?我們看老子的話: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損之又損”就是不斷減少我們的職能,越來越少,最后大成。以無為帶動有為,讓學生把握自己的命運,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班主任一定要選擇性地假寐。這句話請大家慢慢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