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主任的語言藝術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是學生心靈世界的播種者、耕耘者。班主任教育學生,實質是師生兩顆心愉快地碰撞,在碰撞中實現感情的交流、融洽、升華。在這過程中,班主任的語言便是溝通學生心靈,激發心靈火花的重要工具。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要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注重情感的交融。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一、“順水推舟”,寬容相待。
學生的自尊心尤如一株含羞草,一觸即收,因此需要細心照料、精心呵護。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學生有意無意地犯些小錯誤,或在老師面前揭發同學的短處。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常常是寬容相處、淡然處之。一次廣播操結束回到教室,一名學生站起來告訴我:“老師,×××今天廣播操做得很不認真。”那位被指名的學生頓時羞得滿面通紅,我深深地望了他一眼,語氣平和地說:“可能他今天身體不太舒服,所以做是不好,不過老師相信,他明天一定能做好。”那位學生慢慢抬起了頭,向我投來感激的目光。果然,第二天做廣播操時,他做得格外地認真。遇到類似的情況,有時,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并巧妙地給學生臺階下,維護他們的自尊,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
二、選準時機,事半功倍。
我們批評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在批評教育時,我較注意選擇最佳的教育時機,使用最恰當的語言。曾經有些任課老師向我告狀:“××真是不聽話,批評他還犟頭倔腦,又哭又鬧。”對這樣的學生,我通常采取置之不理,冷眼旁觀的態度,因為此時任何的批評教育,都只會引起他更對立的情緒。等到他哭累了,鬧夠了,安靜下來了,這時時機成熟,再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入淺出,因勢利導。
深入淺出,因勢引導,常常是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時可采取的語言策略。一次學校組織拔河比賽,我決定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在我認為,拔河比賽雖是一項體育運動,卻蘊涵了心與力的較量。我給學生做了個實驗:一要絲線一拉就斷,而幾根絲線擰在一起拉起來就不易了。我告訴學生:“集體就好比擰在一起的絲線,任憑怎么拉也不會斷,這就是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拔河比賽時,參賽同學要齊心協力,堅持到底,啦啦隊同學要吶喊助威,為參賽同學增添力量。只要大家團結在一起,就一定會取得勝利。”一番深入淺出的教育、引導,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集體的內涵。比賽那天,場上的運動員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場下的啦啦隊員奮力吶喊,揚臂助威。經過幾個激烈的回合,我班取得了年級組第一,同學們歡呼雀躍,共同慶祝這集體的榮譽。
四、知己知彼,“對癥下藥”。
我們在對的是千變萬化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各有各的特點,因此班主任也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設計出符合孩子個性的語言。如:對性格內向,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我通常采取平等對話,逐漸深入的語言方式,使他們感到老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對自尊心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我往往采用平等商討的語言,以不卑不亢的態度使他們心服口服;對思維敏捷,口頭表達力強的學生,我力求做到掌握事實根據,以理服人;對自我防衛心理強烈,不肯輕易認錯的學生,我常常以突擊式的語言攻破他們的心理防線等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師生的心才能貼近、融洽,才能碰撞出教育的火花。
教育是人和人心靈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語言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班主任的語言藝術需要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創造,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言教配合身教,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起來,切實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與學生達到真正的交流與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