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好習慣重在培養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年級是一個人一生做學生的開始,一年級學生是剛剛從幼兒階段向小學階段轉型過來的,他們天真活潑,可又無拘無束,缺少小學生應該具有的良好行為習慣,例如參加各種活動不會排隊,在40分鐘的課堂上有很多同學坐不下來,不懂課堂規矩,自理能力差,與人溝通時,詞不達意,缺少禮貌。怎樣使他們盡快進入小學生角色,是我們一年級老師迫在眉睫的任務,而學生好習慣的培養,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
開學以來,每當放假休息或放學后,經常接到班上學生打來的電話,或者詢問家庭作業,或者請假。接了幾個電話后,我漸漸發現,多數孩子語無倫次,缺乏打電話常識,而且沒禮貌。怎樣讓學生正確使用電話,運用文明禮貌的語言與人交流,并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恰好,我們這個學期語文教科書第四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就是“打電話”,我決定利用這節課,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課前,我安排了兩個同學進行演練,分別扮演小朋友,設置的情境是小朋友上學后發現文具盒落家了,借用老師的手機給媽媽打電話。為了更貼近生活,我決定來一次實戰演練。我事先與扮演兩位小朋友的家長取得了聯系,說明情況并請他們配合。上課后,我讓這兩組用我的電話分別給他們的媽媽打了電話,第一組的同學沒有經過指導,屬于原生派的表演,只告訴他的媽媽文具盒落家了,讓媽媽給送來。第二組的同學經過了指導,表現的很有禮貌。扮演小朋友的同學撥通電話后,說:“是媽媽嗎?我是**,我用老師的電話給您打這個電話,我的文具盒落家了,幫我送到學校來好嗎?謝謝媽媽,再見。”
兩個小組表演結束后,讓學生評價哪個小組表演得好,為什么。經過評價、討論后,趁勢引導學生總結出打電話時應注意的幾點:
1、撥通電話后,先說:“你好,是**嗎?”如果不是要找的人,接著說:“能幫我找**嗎?”
2、待對方接起電話后,說清自己的想法、要求,語句要流暢、簡潔。
3、結束通話前,要說“謝謝”“再見”等。
講清要求后,又設計了兩個情境讓學生練習,一個是約其他同學一起出去玩,另一個是過年時用電話給長輩、親友或老師拜年。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表演,學生邊看邊思考,然后評價,綜合大家的意見后,再選出同學表演。學生表演的越來越成功,彬彬有禮,從容鎮定。學生興奮地表演著,
我相信,此時的他們是真誠的,他們不僅僅在表演,他們已經學會了怎樣用電話與人溝通,交流,問候。下課前,我又布置了家庭作業,放學后打兩個電話,看誰的進步大。隨后幾天,我又接到了幾個孩子的電話,與之前相比,真可謂天壤之別。
一年級的學生,就像朱自清筆下的“春”,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每個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就像五彩的畫筆,在白紙上畫什么就會出現什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有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是3歲到12歲。愿我們能抓住這重要的小學階段,為學生的人生營造一個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