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學生情況介紹
基本資料:吳波,8歲。二年級三班學生。
背景資料:家庭組成成員:母親、外婆、外公;家庭教育狀況:其母親對其不聞不問,外婆、外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因不識字,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家四口僅靠媽媽微薄的收入度日。偶爾個別親戚會提供些物質上的資助;班級情況:班級里單親家庭子女不算多,同學間關系融洽;科任老師評價:自卑心強,自信心差;非常固執做錯事也不會感到羞愧;敏感,自我防范性強;課堂紀律差,不按時交作業;同學評價:不愛學習,上課愛講話或不聽課,喜歡頂撞老師;自我評價:“不知道,就這樣了。”(缺乏自信)
個人成長史:三歲因父母離異,隨母親、外婆、外公同住。母親只顧做生意,未盡過做母親的教育責任。外婆、外公年老體弱,身體也不好。家境不富裕,他一年四季只有幾套衣服,冬天天氣很冷也穿得非常單薄。日常生活缺乏人照顧,有時頭發長了也不理發。
二、輔導策略與實施
1、問題分析
(1)、自卑(由于父母離異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缸乏溫馨的家庭,家庭條件差,導致其出現自卑心理、覺得自已低人一等。)
(2)、有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自卑心理使他處處提防,以防別人傷害自已,所以對于老師過于嚴厲的批評教育,有抵抗情緒和行為)
(3)、對學習自暴自棄(家庭的不幸給其心理留下創傷,影響了他的學習,再加上母親的不管、外婆、外公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他心中無明確的學習目的,無學習動力,久而久之,學習上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在學習上受的挫折越來越多,索性自暴自棄。)
2、實施措施
(1)、用愛的力量把他拉向學生中間
因為特殊的家庭緣故,他仿佛感覺自己成了父母雙全的“孤兒”,心靈上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多給他一些愛護,讓他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慢慢忘卻父母離異給他帶來的“人格”上的傷害,感情上有了一定的寄托,對學校、老師、同學有了感情,不至于發生自暴自棄現象。一方面我注意觀察,尋找機會親近他,關心他,信任他,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如我發現他四季衣服少、舊、破,特送給他幾套衣服。另一方面借助班集體的力量幫助他,讓他感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了解到他和于洋是好朋友,特安排他倆坐到一起,并讓于洋在學習上、生活上多幫助他。
(2)、尊重他、幫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
有人說孩子就是一本書,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讀懂這本書。作為老師應該認識到單親家庭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比起來,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強烈,有些甚至到了過于敏感的程度。在學校,他們會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老師和同學對自已的態度,只要稍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他們就會變得自暴自棄或嫉妒忿恨。吳波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癥結就在于自卑。要糾正他的這種不良行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護好他的自尊心,幫助他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起自信。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①、注意多表揚,不“語罰”.贊揚可以對兒童產生奇跡,過多批評則塑造自卑、怯懦的“綿羊”;懲罰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單親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希望老師的贊揚,十分厭惡那些疏遠、冷落責備、申斥和叱罵他們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僅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降低了他的聲譽,而且這些人的行為還意味著自已被拋棄,不受寵愛和在社會上處于半隔離狀態。用引導代替譏諷,用表揚代替批評可以使他們看到希望,增強自信。在教育過程中我注意對他的進步即便是點滴進步也予以及時、熱情的表揚。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他對學習、對生活、對自身逐漸增強信心。
②、耐心說服、暗示提醒。在孩子的教育特別是問題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對他已形成的心理弱點和不良傾向,我不遷就容忍,但也不動輒訓斥,態度粗暴。而是采用耐心說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而且批評也注意做到不超過限度,從而使他不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三、結果分析
經過努力,吳波與同學的關系相處得不錯,能按時完成作業了,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可見離異家庭的子女,教師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必須肩負起保護、教育單親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又在于教師對這些孩子要更有愛心、耐心和誠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夠幫助并步引導他們克服不正常的心態,與其他孩子一樣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