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學生家長的十點忠告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相親相愛:家庭環境最重要溫馨的家庭親情給子女一個永遠的心理依靠。父母相敬如賓、尊老愛幼、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創業等美德對子女的潛移默化是長久而深遠的。給子女一個可靠的經濟保障不能少,而給子女一個溫馨可靠的親情環境更重要。您的子女能否給你敞開心扉,訴說他(她)的苦與樂,這對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非常關健。只有經常保持這種坦城的交流,才能實現兩代人的成功對接。因此,多抽點時間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投資。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說教,就是讓孩子學習,有時做做游戲、說說笑話,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家庭教育。這一點,在學生的周記、作文中有很多表現。能感動、能教育孩子的,常來自于生活中瑣事折射出的親情。孩子的情商亦會在這種親情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單親家庭尤其要注重這一點,無論那一方,都應該關愛孩子,夫妻離異別甩掉作為家長的責任,不能剝奪孩子應得的父愛和母愛。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二、溝通交流:思想動態要把握初中階段是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關鍵時期,少男少女們由依附服從變成獨立反叛、由喜歡父母變成喜歡同伴、由喜歡幼稚變成渴望成長、由排斥異性變成親近異性、由追隨美德變成恥笑光榮、由坦率老實變成狡猾欺詐、由心無雜念變成心事重重、由習慣平淡無奇變成喜愛絢麗多彩……這些動態變化家長如果不能夠及時把握,不能防微杜漸,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很可能導致對孩子失控。要讓孩子明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還要讓孩子養成并保持和父母溝通交流的習慣。父母則教育他們交友要慎重,同時告訴孩子要分清友情和戀情、團結與團伙的區別。教育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既要學會尊重自己,又要學會尊重他人,克服自卑或自傲的心理,敢于和善于與人交往、與人合作。注重教給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方法。如:學生與老師、同學與同學之間相處,既要民主,又要相互尊重,取長補短。
三、勞其筋骨:力所能及勤使喚在蜜罐中泡大的一代,沒參加過農業生產勞動,不懂得稼穡之苦;沒經受過缺吃少喝的困境,不懂得生存之艱;更沒意識去懸梁刺骨臥薪嘗膽,和平、寄生、富足的環境已經決定了他們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生活習性。再加上部分家長對獨生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個別孩子都失去了基本生活能力。我在濟南教過的一個學生,上高二了,每周末回家,其父都坐公交車來校接。我曾問這男生,自己找不到路嗎,學生說,爸爸不放心怕出事。我又問,自己洗衣服嗎,學生說,洗過一次,媽媽嫌笨手笨腳洗不干凈就不讓干了……驚愕間,該生還向我炫耀,他在家連地都不掃。
溺愛可謂是現代家長的通病,今天的孩子只所以像溫室里的花朵那樣經不起風吹雨打,就因為家長對孩子大包大攬、縱容護短、無限嬌慣。想想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輩人(也就是各位家長的同齡人,我也算吧),咱們為什么能吃苦肯干事經得起摔打?道理很簡單,咱們兄弟姐妹好多個,一生下來就被當成小雞小狗養,在地上爬也少人抱,不動手就吃不飽,不干活就挨打罵。在那特定的年代,父母終日為衣食操勞,無暇關愛孩子,就是這僅有的關愛還要被兄弟姊妹分攤。想不到的是,這種刻薄的環境反而造就了頑強剛毅、知恩圖報的一代人,咱們就像野草,生命力極強,不怕風吹雨打,不怕燒掠踐踏,給點陽光就燦爛,享點露水都多情。哪像“八十后”“九十初”的孩子,這些“溫室里的花朵”在“4+2”的狂捧亂護下,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嬌生慣養,唯我獨尊。對那些已經成為家庭核心的獨生子女來說,事事為他人著想是天方夜譚,時時讓自己滿足才天經地義。由于家庭生活條件好了,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嬌氣,一干活就喊累,一遇困難就后退,碰到挫折就掉淚,吃不得半點苦,咽不下丁點氣。俗話說得好:庭院中馴不出千里馬,溫室里育不出萬年松。這些沒苦過心志、不屑勞筋骨的“抱大的一代”,如何擔當得起天下之大任啊!
四、言傳身教:青出于藍勝于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身作則,在很多情況下勝過無數的語言。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又差,很多事情很多言語很多動作都是學著大人來做,在他們稚嫩的眼睛里,父母就是他們的榜樣。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我的博文《形形色色的北京家庭》里,有這么一例(學生的作文片段):我有一個可愛而又古怪的妹妹,我媽媽從來不工作,爸爸好打牌,經常打到早上六點多。打牌時愛抽煙,不知道的還以為燒東西呢!爸爸是打牌高手,與他打牌的都是有錢人,有一個還是公司的董事長。師點評:我突然明白了你為什么敢徹夜“網游”……希望你能早日分辨是非。這個學生數學能考80多分,可英語語文均不及格,可見這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習慣太差,受家庭環境影響,懶得學習。
要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家長必須帶個好頭,作個表率。你要求孩子多學習,家長就要少搓會麻將;你想讓孩子親近老師,就不能埋怨詆毀學校教育;你想讓孩子遵規守紀,你帶著孩子開車時就不要闖紅燈。聰明的家長會時時刻刻在孩子面前保持正面形象,而不拘小節的家長其孩子也多半大大咧咧。
五、察言觀色:勿讓黃毒害身心十年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品學兼優,還當班長,因一時迷戀黃色書籍,沾染上了手淫的劣習。頓時精神恍忽,萎靡不振,隨后成績一落千丈。他不敢告訴家人,偷偷向我請教。我打消了他的顧慮,又幫助他整改,三周就讓他恢復正常。后來,他給我看痛苦時寫的日記,竟然都有自殺的念頭,多么得可怕!
由此,家長還要學會察言觀色,從子女言談舉止中也許會發現孩子漸漸跟某個異性同學交往過密了,其實這是生理趨于成熟導致的微妙心理變化。家長一定要以恰當的方式加以正確引導,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應當在時間上科學地提前教育,過早沒有意義,太遲了恐怕抵擋不了欲望的沖擊。內容上要引導健康愛好,充實子女興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觸不健康的書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或色情聊天。因為畢竟是孩子,自制力還比較弱。最好高中畢業之前都不要破例。兩句老話,黃毒猛與虎;玩物喪志。切忌,切記。
六、控制花錢:儉以養德是祖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古人云,萬惡“奢”為最。“奢”是禍胎,是鄙俗,是壞兆,是惡源,是貪根。“儉以養德”是我們民族的祖訓,世上的成功者,都有一個樸素的生活作風,很難想像一個在精神和生活上貪圖享樂的人,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拼搏奉獻,能夠在困難面前赴湯蹈火。
我接觸過的一個學生,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孩子寄居在親戚家求學,也許為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缺憾吧,家長任由孩子花錢。沒想到,每月上千的零花錢也填不滿孩子欲望的無底洞。這個孩子居然花錢找人寫作業,花錢泡妞,經常請客養著一幫狐朋狗友,還雇人幫他打架,最終因敲詐勒索進了看守所。這個孩子的毀滅就是花錢無度造成的,父母本以為錢可以給孩子幸福,殊不知恰恰是錢讓孩子走上了歧途。
此案例雖然極端,但也足以告誡家長,要控制孩子花錢,要知道孩子的錢花到哪兒去了,要讓孩子明白,哪些錢能花,哪些不能錢。畢竟,很多節外生枝的事都和錢有關,畢竟錢常惹出許多禍事來。
七、習慣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生活中,常常有很多小事,比如:隨地吐痰,亂扔雜物,攀折花草,口吐臟話,謊話連篇……因其微乎其微,即使做了也無傷大雅、無關大局,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殊不知,我們思想道德的長堤正是建筑在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的基礎上的。諸葛亮曾經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再小,如果是“惡”的,只要做了,就會在我們思想道德的長堤上增加一個個“蟻穴”,這樣的“蟻穴”多了,就會毀掉我們思想道德的長堤。
班內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擔心兒子忘帶餐具,好心好意到教室里來送筷子,哪知兒子當著同學的面來了句,“滾!”……我不知道那位母親的切身感受,只是從其他同學的日記里讀出了憤慨。后來,當事人解釋說,他不是沒禮貌,更不是罵母親,而是習慣了,在家經常說。問題是,你做母親的能偏袒兒子的無禮,別人能忍受如此的無教養嗎?習慣成自然,能說母親滾,自然會罵同學爬。這樣的“惡小”肯定會養成“大患”。
“勿以惡小而為之”,做起來其實并不難。只要我們認清了“小惡”的危害,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為上規范謹慎,就能夠使我們道德的堤壩越來越穩固,從而防微杜漸。
八、講究策略:堪用兵法斗嬌兒“現如今,這孩子簡直是沒法管了!你說他,他比你理兒還多;你橫他,他比你還擰……”作為一位12歲孩子的父親和一名中學教師的我,平日里聽得最多的莫過于是同事或家長們這樣的牢騷話了。的確,現代社會中隨著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和人們的教育觀念、家庭觀念等價值取向的轉變,“究竟應該怎樣教育孩子”確確實實是擺在每位家長面前的一大難題。
雖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但我覺得:習慣并非刻意去培養,而應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在言行之中,讓孩子自己去悟,自然生成。當然在與兒子每天的摩擦碰撞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毛澤東同志“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這幾句話的含義。我覺得與兒子“斗法”更是斗智斗勇,其樂無窮!
比如在控制兒子玩電腦游戲方面,我和兒子正式談判,并約法三章。一、勞逸結合,想玩必先學;二、要有計劃,松馳有度量;三、不能白玩,寫游戲心得。
九、過猶不及:寬嚴松緊要適度我曾在下水作文《距離》(發表于《福建教育》卷首)中寫道:衡量人生的坐標可以用距離來參照。人生的所有追求都是為了縮短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圣人的所有告誡都是為了與陷阱邪惡保持距離。當我們抱怨不夠優秀時,可否想過:是個人實力太弱還是目標訂得高遠?距離是由兩點確定的,抬高起點或降低終點都可以縮小距離。理智之人,將人生目標臺階式提升,然后一步一個腳印地追逐奮斗,在持之以恒中跨入了卓越的行列。虛幻之徒,不切實際地妄圖一口吃成胖子,無視客觀距離,非要一步登天,到頭來,庸人自擾,徒增煩惱。
物極則反,事極則變,過猶不及。其實許多事情的成功與失敗、是與非,都在于一個“度”字,“度”往往是決定事物性質的關鍵。下述三“過”,值得注意。
過度親昵: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必要,但也要根據年齡特點。對較大的孩子過分親昵,常常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常見的“戀母情結”往往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過分關懷:對孩子的照顧應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過多的替代就是對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剝奪,促使孩子向退縮心理發展。
期望值過高:適當的期望值可以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促進成才。但如不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智力水平,盲目地期望過高,孩子雖經努力還是達不到要求,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這種期望就會變成失望。
十、互相理解:相輔相成享天倫家長的最終目的是孩子早日成熟,而看一個人是否成熟,關鍵要看這個人是否能理解別人。的確,理解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有了理解,人與人之間才能少去許多的磨擦和對立;有了理解,人們才有望相互接納融洽相處。基于對理解的這種認識,人們曾經喊出口號:理解萬歲。
設若一家人相互理解,則和和美美甜甜蜜蜜;設若師生間互相理解,則知根知底同心同德。然而,教師同樣的要求,可在不同學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徑庭,問題主要源自家庭教育的差異。任何時候,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都是大樹的根,而學習成績只是樹葉、花果。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才有果實。因此,重視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長還是要保持適度的權威,要立規矩、要真督促、要適度的饑和寒。
家長要協助孩子掌握中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學會聽課和主動預習、及時復習。家長不要過于看重考試分數,不同試卷的分數沒有可比性,偶爾沒有考好,也不能打擊自信心。要鼓勵并幫助孩子分析錯例原因,既而發現學習或考試中的缺陷。
總之,我們希望每個家庭能互相理解相輔相成,更希望家長能堅持教育子女以“寬容、互助、自省、交流”處理好同學關系,以期培養一種合作意識,樹立一種團隊精神,協助班主任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大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