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皮格瑪利翁效應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古希臘神話中,皮格瑪利翁傾注全部心血雕刻一個美麗的姑娘,終于誠心感動上帝,使這個姑娘重獲生命。教育界稱這種教師對學生的期待將使學生的學習成績、行為乃至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的效果為皮格瑪利翁效應,又稱期望效應。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們及時合理的運用皮格瑪利翁效應,對我們學生以滿腔的期望,將更能使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將使我們的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那么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該怎樣具體的應用皮格瑪利翁效應,使我們班級管理事半功倍,使學生的成績提高上來呢?下面就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給班集體以熱切期待,形成良好班風
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勤有懶,智力有高有低;但我們更要承認一個事實,學生的本質都是好的,只要我們用心去引導。班主任的職責也就是怎樣積極的去引導好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來促進學生的進步。
在班級建設伊始,我們就要對學生們提出熱切的期望,向學生描述一個我們所向往的班級:成績優良、紀律嚴明、工作積極、氣氛融洽、文明禮貌、講究衛生……,再確定具體措施,為把我們班級建設成這樣的班級而奮斗,并鼓勵學生堅定我們的信念,堅信在我們全班同學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實現這個目標。由此便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學生們也會堅信大家一起努力就會實現我們所期待的目標,并會為之努力。這當然是不夠的,我還不失時機的利用平時各項教育活動,給學生以熱切的期待、鼓勵。最主要的渠道是班會,在班會上向學生提出自己對他們的信任、要求、期待,包括學習成績、日常行為規范、紀律衛生、待人處事等。針對全班同學熱切期盼一月一次的“文明班級”而擦肩而過時,班會上我是這么講的:“我很抱歉的告訴大家,經過一月的努力,這一次“文明班”又與我們無緣,但事實上我們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比起上一月,我們在學習、紀律、衛生等等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持之以恒的努力進取,相信下月的“文明班”必定是我們班的。”這樣學生心理不但燃起了新的希望,而且他們自己主動的分析上一月學習紀律、值日衛生、行為規范等的不足之處,探討改正的方法,積極進取。于是皮格瑪利翁效應出現了,下月果真我們班得到了“文明班”的稱號。
又如,自修課許多同學不自覺,紀律委員大聲提醒沒有效果,我并沒有批評責罵學生,而是講從開學初到現在我一直在堅信我們班的同學是比較自覺的,以后也一直是,并且會變得更好,相信下次自修課大家會更自覺。想不到教室一片寂靜,之后竟有人主動的上來承認上次自修自己不自覺,我就以次將問題引向為什么不自覺以及怎樣克服毛病,正確教育的軌道上來。也正是我給學生以信任、期待,使以后的自修課同學們都很自覺了。
我認為,班主任在自己班班會上不應該只是抬高其他班級,老是講其他班級優點,指責自己班級的不是,而應該多積極主動的發現本班同學的閃光點,予以肯定,給班集體以信任和熱切的期望,堅信同學能夠改正上進,培養集體上進意識;否則,只會使集體意識更加自責,從而導致學生有意無意的自暴自棄,使班級管理陷入困境。
(二)給學生以熱情期望,增強理智觀念
在集體面前,我們要給學生以熱切的期望,使班級形成良好的風氣;在個別教育時,我們更要給學生以熱情的希望。因為人性的一個弱點之一人們總是貶低自己,將他人與自己比較使自己更加的自責。而教師則常把兩個學生進行比較,以突出某一人,貶低某一人,希望以此促使學生進步,事實上卻使效果適得其反。
以前對個別學生我常說,“怎么又是你,不自覺、不守紀,看看他這樣認真、這樣努力,學習又好。”我總以為有比較才能使學生進步,但在一學生日記上看到一句話,才發現自己錯了。“我好恨,好恨我媽將我生下來卻這樣笨;我更恨,更恨老師經常將我與他們進行比較。為什么老師的眼中只有‘優等生’呢?”我發現學生們很討厭教師將他們與所謂的“好孩子”進行比較,學生需要的是教師的鼓勵、支持,而不是貶低、指責。于是我換一種方法,常用期待、希望的眼光,給學生以鼓勵,幫他們明確要求、樹立目標,告訴他們我的要求,果真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如褚海奔同學,因基礎差,學習無興趣,經常不做作業,還有逃課、吸煙等惡習,我不再將他與“優生”進行比較,而總是一次又一次給他以熱切的期望。常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利用你內心的真善美戰勝你心中的假惡丑,控制住你自己,我相信你下次絕不會再干這些事了。”幾次以后,他主動的對我說,“老師每次我控制不住自己逃課或吸煙時,我總覺得對不起您。”學生的內疚理解,彼此情感交融,帶來正面教育的契機,我于是抓住這一契機,經常在學習、生活上關心開導他,褚海奔同學自己也努力改正,到現在他已漸漸地改正了。再如李豐雷、陳冽兩位同學,我常給他們鼓勵加油,幫他們樹立目標,他們也逐漸轉變過來。
又如曾秀曉同學,原本成績較好,但進入中學后一時適應不了中學課程,膽子小、加上對學習考試有莫名的害怕,以至于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時,我就自覺的運用皮格瑪利翁效應。首先我幫她分析成績下滑的原因,再而三的向她提出希望,堅信她一定能憑自己的毅力戰勝自己、克服弱點將學習成績提高上來,自始至終我都用商量的口吻。經過一段時間她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我便再次給她以我的期盼,她終于迎頭趕上,并且消除了考試恐懼癥。
通過對皮格瑪利翁效應初步的實踐操作,可以知道無論在集體教育,還是在個體教育,它都能增強了教育效果,對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皮格瑪利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他對一所小學中的6個班的學生成績發展預測,并把他認為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名單用贊賞的口吻通知學校的校長和有關教師,并再三叮囑對名單保密。實際上,這些名單是他任意開的。出乎意料的是,八個月以后竟出現了令人驚喜的奇跡:名單上的學生,個個學習進步、性格開朗活潑、求知欲強、與老師感情甚篤。原來,這些教師得到權威性的預測暗示后,便開始對這些學生投以信任的目光,態度親切溫和,即使他們犯了錯誤也相信能改正。正是這種暗含的期待和信任使學生增強了進取心,使他們更加自尊、自愛、自信和自強,奮發向上,故而出現了“奇跡”。這種由于教師的期待和愛而產生的效應,羅森塔爾借一位神的名字,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皮格瑪利翁效應。”
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周圍的孩子,“皮格瑪利翁效應”在他們身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大凡學習成績優秀、活潑開朗、求知欲強的學生往往會受到老師真誠的愛和適當的鼓勵,并且,這些學生大多生長在民主和睦、互敬互愛的家庭中,從而促進了孩子的智力開發,情感和個性的順利成長。而缺乏這種效應的孩子,往往由于被嫌棄、厭惡、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或心灰氣餒,使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智力衰退、精神痛苦和感情畸變,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皮格瑪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
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些教師和家長對那些成績一時不理想、被認為:“遲純”、“笨拙”的孩子,往往不是給予鼓勵和耐心的幫助,而是用諷刺、挖苦對他們,總是用一種老眼光和菲薄的態度冷落他們。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重感大大受到傷害,感到心灰意冷,氣餒自卑,以至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長此以往,便使孩子秉性難移了。
“皮格瑪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學生成績的好壞,與教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愿教師和家長們,能從“皮格瑪利翁效應”中受到這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