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什么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并崇尚的一個著名的治國安邦的方針政策。《老子·三十七章》中寫到:“道恒無為,而無不為。”
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無所作為,聽從命運的擺布,是一種消極的處世觀,實則不然。世界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認為,“無為”的真正含意應該是“避免反自然的行為”。也就是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同時,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忘我的思想觀念,無私無欲,利于他人。
“無為”是一種立身處世、治國安邦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當我們按照萬事萬物自身的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發展,萬物自能“各復歸其根”、“天長地久”、“沒身不殆”,這樣就達到了“無不為”的境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便是黃老“無為”思想治國安邦的一次成功實踐。
改造自然如此,治國安邦如此,對班級的管理同樣如此。班主任必須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從于教育管理的原則,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采用科學正確的管理手段,才能使學生達到“民自化”、“民自正”的境地。
二、怎樣才能達到“無為而治”?
1、行不言之教
《老子·二章》中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圣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這樣萬物就會自然生長而不去爭誰是創始第一,蕃生繁衍而不據為私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己能,大功告成而不自己居功。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永存。
班主任身教的作用自不必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道理每一個班主任都懂得,關鍵是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班主任有沒有認識到自身言行舉止的每一個細節都會成為學生品評、模仿的對象,稍有不慎,就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嚴格規范自身的言行,處處給學生做出表率作用,是班主任達到“無為而治”的先決條件。
對班主任的道德要求,首要的是“無私”,無私才能富有愛心,無私才能愛崗敬業,無私才能處事公正。無私的班主任才能造就大公無私、品行高尚的學生。所以《老子·五十七章》中說:“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三十七章》中說:“無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同時,班主任考慮一切問題均應以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老子提出,最理想也就是德才最好的領導人要“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班主任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以學生的心為自己的心,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每一個學生都會非常在意班主任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應該象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來對待每一個學生。
老子認為,德才最好的領導人,即圣人也就是實行“無為之治”方針最徹底的領導人。
2、治人之術在于治心
佛家的《論心》里有這樣一句話:“心乃萬相之主宰。”治人之術,在于治心。心正則行正,每個學生的心態端正了,行為也就端正了,整體班風也就純正了。因此,思想教育是達到“無為而治”的根本。
《老子·十九章》提出:“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所謂“棄智”,并不是指拋棄智慧,這里的“智”指的是陽奉陰違、玩弄心術、陰險狡詐、損人利己等不良心態。老子倡導回歸到純潔的本心,回歸到一種安寧有序的自然生活和社會秩序中來,消除爭強好勝、爾虞我詐帶來的負面社會效應。
“棄智”是“無為而治”的基礎,首先,班主任自己應堅持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從正面引導、說理,堂堂正正地對學生提出要求,而絕不能采用巧詐之術,騙取學生對班主任行為的支持。其次,班主任應該由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來消除學生的各種不良心理,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坦誠相見、互相信任,友好合作,這樣班級才能和諧,班級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即“治心”之術應從何處入手呢?應該從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入手。仁愛之心是一切道德品質的基礎,當學生明白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厚德以積福”,“愛人者,人恒愛之”“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理,并能身體力行時,人心何愁不正?班風何愁不純?
3、擇人而任勢
《孫子兵法·勢篇》談到“擇人而任勢”,即挑選適當人才,充分利用形式。
班主任治理班級,不能事無巨細一概親自過問,這樣既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又不能充分發揮班干的能動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就泯滅了。聰明的班主任是“善假于物”的,他懂得提綱挈領、抓大放小的原則,他懂得使用人才、培養人才、利用班級整體力量的道理。
《老子·二十七章》中說:“圣人常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老子認為,要做到“無為而治”,領導者要善于發揮每個人的專長,愛惜人才,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世上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能做到這點,就是一個高明的領導人,也叫做順應自然之理了。魏書生常年在外講學,而他所帶的班級學生照樣學習很好,班級活動也組織得很好,這便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
因此,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治”能力,利用兩種力量達到“自治”的平穩。
一是得力的班干部隊伍。班主任要在班級樹立班干部的權威,給予班干部大膽管理的權力。班干部制定的管理措施只要是合理的,班主任都應予以認可。日常班級管理實行值日班長負責制、學生干部輪值制、重大事件班委會集體討論制。班干部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對全班學生進行有效管理。
二是全體學生。由全班學生共同制訂《班級公約》,落實班級管理的各項措施,明確責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成立班級管理監督小組,負責檢查值日班長、班委會成員的工作情況,定期對全體班干進行考核與民主評議。
依靠學生民主自治管理,班主任的工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感與成就感增強了,班級管理穩定、有序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減輕了。一如老子所說:“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4、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如同煎小魚一樣,不要經常翻攪,否則會把魚翻爛。又說“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不治。”老子認為,要使國家安定,統治者就不能以煩茍政務擾亂民眾,就不能政令頻出或者朝令夕改,而要堅守“清靜”、“無為”的方針。否則,人民就會無所適從、怨氣橫生,這樣就會影響社會穩定。文革期間政令頻出、斗爭不斷,昨天歌頌的今天就要被打倒,令老百姓不知所措,人人自危,最后使國民經濟陷于崩潰的邊緣。
治班與治國一樣,過多的舉措、變換不定的要求不但會讓學生無法可依,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讓學生生發怨言,不利于班級的穩定。班級的規章制度應簡約明確,班級的規定、班主任的要求、對事件的處理等要保持連續一貫性,前后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這就要求班主任出言謹慎,工作的布置、規章制度的制定必須事先考慮穩妥,力爭一次頒布到位,使學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5、為政不可察察
《老子·五十八章》提到:“其政悶悶(寬大),其民淳淳,其政察察(苛酷),其民缺缺(不滿意,抱怨)。”老子要求執政寬宏些,不要嚴苛。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有些錯誤只是階段性的,教師如果過分追究,反而會起到強化的反作用。反之,適當的容忍和忽視會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學生會在錯誤中成長。班主任有時也要難得糊涂,對于學生的非主觀性錯誤不要總抓著小辮子不放。
漢朝時光武帝查獲了一些官吏與叛臣王郎勾結來往的幾千封信件。光武帝當著他們的面把未拆開的信件和材料全部燒毀,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心懷不安的人放心”。班主任也應學學這種做事的風格,學會抓大放小,講究治班策略。
6、“無為”的前提是“有為”
“無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經過一個從“有為”到“無為”的過程。帶班之初,班主任必須親臨一線,身先士卒,給予學生指導,為學生做出榜樣。許多事情,班主任不得不親自操刀上陣,待學生逐漸被領上路子,班主任還要陪同一程。
藝術家潑墨揮毫,可在瞬間成就一幅藝術作品,這是“無為”的境界,而之前“有為”的甘辛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若想達到“無為”治班的境界,定然要在“有為”的階段付出更多的艱辛。
三、“無為而治”的景致
《老子·十七章》中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老子把從政的領導者分為四類:一、最高明的領導者,人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較好的領導者,人民親近贊美他;三、較差的領導者,人民畏懼他;四、最差的領導者,人民侮罵他。最高明的執政領導人總是那樣深思熟慮,不輕易發表意見,功勛建立了,事業完成了,老百姓都說:“這本來就是我們自己干成的”。
班級管理的最佳狀態,就是班主任能促使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使學生服從于校紀班規卻沒有絲毫被強迫的感覺。這樣就形成了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和諧狀態,在和睦的氣氛當中師生達成和衷共濟的認識,共同朝著既定的目標奮斗。高明的班主任通過“無為而治”,可以達到“以心治班”的境界、他與學生心心相印,他的意圖學生心領神會,他往往一個眼神過去,學生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無為而治”是班級管理中一種棋高一著的超越,它建立在尊重教育規律、順應客觀形勢的基礎上,表現在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和依靠學生的領導藝術上,它是一種完全包容學生,使學生在和風細雨、潛移默化中被領導、被驅策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班主任從大處落筆、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地實施管理,要求班主任以游刃有余的才、深謀遠慮的智、真愛無私的心、潤物無聲的情感化學生、打動學生、領導學生。我們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無為”的方法達到“治”的境界,才能使班級管理的成效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