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治班技巧:“寬嚴相濟”、“賞罰并舉”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寬與嚴是班主任治班的風格,賞與罰是班主任治班的手段。班主任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只有科學、能動地展示寬與嚴的風格,合理、有效地運用賞與罰的手段,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班效果。
??一、寬嚴相濟,寬嚴有度
??寬是班主任的一種風度,一種雅量,班主任對學生不可無寬,無寬則不親和,不親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面楚歌。嚴是一種威儀,一種力量,班主任對學生不可不嚴,不嚴則不能立威,不能立威則政令不行,班級管理就不能成功。寬嚴的運用必須把握好火候與尺度,做到寬嚴相濟、寬嚴有度。
??1、先嚴后寬
??《菜根譚》中講到,“先嚴后寬者,人感其恩;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初接觸學生時,班主任一定要示學生以威嚴。無威不能立望,學生如果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學校的規章制度便難以嚴格落實,難以形成良好的班級風氣,而班級的初始班風一旦偏斜,今后再想扭轉,恐怕非一日之功可就。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帶班之初形成良好的班風可為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班級的一切工作走上正軌之后,班主任應逐漸親善學生,針對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寬嚴的尺度。要善于容學生之短,宥學生之錯。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班主任以寬松的方式處理為佳。因為學生的很多錯誤都是成長中的錯誤,是階段性的產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逐漸意識到以往的幼稚可笑之處,回想到以前不懂事時犯的錯誤,班主任寬以待之,他們必會心存感激,而以奉獻于班級作為對班主任的回報。
??2、整體嚴,個體寬
??面對班級整體,班主任應明確宣布規章制度、布置工作任務,嚴格落實班主任的各項要求。對于班級出現的不良事件,要面向全體學生講明問題的嚴重性,深入挖掘,指出厲害,強調指出事件對班級造成的惡劣影響。針對具體情況,可點名或不點名地對犯錯學生加以斥責,以對全班學生起到警示作用。
??面對學生個體,班主任可私下與之交流,可多站在學生角度為之分析違紀的危害,講明班主任為了維護集體利益而批評處罰他的原因,相信他今后可以改正缺點,也希望老師和學生之間互相理解。這樣既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也會讓學生理解老師的意圖,讓犯錯學生在明理中規范行為,避免因班主任的批評處理嚴厲而導致師生關系的疏遠。
??3、嚴后必寬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任何場合,學校的規章制度、班主任的“師道尊嚴”都必須維護,對于違規、違紀學生,班主任為達到教育警誡全班學生的目的,必須對其嚴肅處理,即使學生當時不認可班主任的處理方式,甚至痛恨班主任,從大局考慮出發,班主任也必須“有法必依”,否則不足以正班風、樹正氣。
??對問題學生進行紀律處理只是第一步,后面的第二步工作是萬萬不可少的,即對被處理學生的安撫工作。《菜根譚》中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當使其可從。”學生的思想境界畢竟還未達到“依理不依情”的地步,不管班主任如何正確,學生只要失了顏面,心中總會有郁結之氣。存有郁結之氣,早晚會尋機與班主任對立。因此,班主任事后一定要找被處理的學生談心,做好善后工作。此時班主任應以和緩的語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挖掘學生日常行為中的閃光點,鼓勵他改正錯誤,并讓他理解班主任怒其不爭的心情。
??在班級管理中,無論寬與嚴都應飽含著愛的深情,以教育好學生為根本目的。嚴是責任,嚴而不酷;寬是智慧,寬而不亂,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賞罰并舉,賞罰分明
??《孫子兵法·計篇》中講:“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出“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從古至今,無論是治國還是治軍,都把合理賞罰看作是激勵士氣、懲誡不法、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治班亦是如此,沒有賞罰不足以明制度、立規矩,沒有賞罰不足以勵士氣、揚正氣。班級管理必得有賞罰,賞罰必得有依據、講方法。
??1、賞罰有據
??所謂“賞罰有據”,是指“賞罰”必須有事實和規章的依據。“賞”,一定要給予有功之人;“罰”,一定要給予主觀上有過之人,不能隨心所欲。無論是賞還是罰,班主任一定要在全體學生面前充分講清賞罰的理由。若賞罰無據,賞罰不當,不但班主任的威信會下降,而且會使受賞的學生會遭到其他學生的排斥,受罰的學生會贏得其它學生的同情。這樣校紀班規就不能正常推行了。
??要使賞罰公正,班主任一定要事先多了解情況,弄清事實原委,要多傾聽學生的意見,只要做到客觀公正,一般就不會出問題。
??2、賞罰有信
??所謂“賞罰有信”,是指該賞則賞,該罰必罰,全班學生概莫能外。在賞罰中班主任必須一視同仁,絕不能將個人的感情因素摻雜在賞罰之中。
??對于班級的優秀學生犯錯誤,班主任要給學生講明,盡管他是優秀班干,犯了錯誤同樣也要接受處罰。但同時要說明,只要是人,都會犯錯誤,希望大家能夠看人以長,今后還要支持這位班干的工作,絕不能拿他這次受罰作為不服從他管理的理由。
??對于不喜歡的學生班主任也要做到該賞則賞,這樣反而能增加全體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感,也會化解該生對班主任以前的抵觸情緒。
??3、賞罰有度
??不管是賞還是罰,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所謂“過猶不及”是也。
??賞過頭,會造就受賞學生的傲慢心理,同時也會激起其它學生的忌妒心理;賞不足,會導致當事學生的失落心理,會挫傷他的積極性,同時喪失了一次在全班樹立典型教育形象的機會。罰過量,會導致受罰者對班主任的憤恨及全班學生對班主任的疏遠;罰不足,今后就仍會有效尤者。因此,賞罰適度是班主任必須要慎加考慮的。
??尤其是對于同一類型事件的首次賞罰,班主任一定要慎重對待,因為這將成為日后每次遇到這一事件時學生心中的處理參照,如果以后的賞罰與此差距較大,學生必會拿第一次的處理方式與班主任論爭,那么班主任將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
??4、賞罰有方
??賞罰一定要講究方法與策略,方法掌握不好往往會影響賞罰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
??(1)賞罰并舉
??戰國軍事家吳起曾說:“進有重賞,退有重刑”。有罰必要有賞,重罰必有重賞。賞與罰都不應單獨存在。只罰不賞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情緒、抗拒心理,即使最終達到了目的,隱患也定然潛伏了下來。只賞不罰,會降低班主任的威力,受賞的沒有深刻感受到特殊的禮遇,未受罰的也依然會我行我素。
??賞罰并舉,甚至是同時進行,對學生將會起到最好的觸動作用。在處罰犯錯學生之后,最好立刻對表現優秀的學生行賞。罰之前一定要明確表明班主任對此事件的態度,并強調今后累犯者將從重處罰。賞之前一定要講明賞的原因,并大肆表揚受賞學生。這一冷一熱的瞬間變化達到的效果有二:第一,教育中間學生去惡趨善,找準自己的方向。第二,賞罰同時進行,互相印襯,使學生印象更為深刻,加強了教育效果。
??(2)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并重,身體處罰與精神處罰并行
??“賞”分為物質的與精神的。物質獎勵一定要有,因為實物是直觀的,效果是直接的,學生拿在手里,心里是滿足的。兵法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指的就是物質獎勵。
??但比物質獎勵更有價值的當是精神獎勵。士為知己者死,雖赴湯蹈火而在所不辭的例子古往今來大有所在。長征路上紅軍戰士缺吃少穿,貧病交加,但仍愿跟著共產黨走,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前提是正確的價值觀必須樹立起來,物質的作用是一時的,而精神信念的作用是長久的。所以班主任對學生長期而有效的正確價值觀的教育是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前提。
??對于問題學生,批評教育、紀律處分雖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但身體處罰也是必不可少的。問題學生之所以會犯錯誤,就是因為思想上有偏差,認識上還未達到高層次,純“理”的說教往往還難以讓他受到觸動,這時輔以身體的處罰就很有必要了。
??對于身體的處罰,最有效、最可靠的做法就是令犯錯學生罰站。罰站算不算體罰呢?注意了,這里有個前提和度的把握。前提是:一、該生確實有錯。二、該生屢犯此錯。三、該生錯而態度不好。度的把握是:一、該生身體健康、四肢健全,無精神性疾病,能夠長時站立。二、該生當天無身體不適癥狀。三、罰站時間一次不宜過長,以半小時內為宜。四、罰站時未剝奪該生聽課的權利。五、罰站后學生身體無不良反應。
??符合以上前提和度的把握,就是對違紀學生的正常懲誡而非體罰。
??(3)表揚的作用永遠大于批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他人重視,自己的行為被認為有特殊的重大意義時,人的主觀能動性便能夠被充分被激發,潛在的能量才能夠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和運用。研究還表明,對學生而言,表揚的作用大于批評,批評的作用大于漠視。
??班主任對學生的表揚可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及時表揚與階段總結性表揚結合。二、當眾表揚與私下表揚結合。三、實事求是性表揚與適當夸大性表揚結合。四、物質表揚與精神表揚結合。
??學生取得了成績或進步,通過表揚加以鞏固,可促使學生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4)罰點賞面
??既然賞的作用大于罰,班主任就應堅持“罰點賞面”的原則。縮小罰的面,擴大賞的面。當部分學生同時犯錯誤時,找出“首犯”重點處理,即所謂“擒賊擒王”,畢竟法不責眾,打擊面不可過廣。
??對于“賞”,則應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受益。普遍的“賞”不一定級別很高,一句表揚的話,一顆光榮榜上的紅五星,一個小獎品都可令學生心滿意足。
??(5)賞不逾時,罰不過夜
??無論是賞還是罰,都要及時處理。《司馬法·天子之義第二》:“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逾期賞罰,賞罰所達到的效果會打折扣。尤其是“罰”,如果拖得太久,會使學生懷疑班主任處置的公正性,至少會階段性地造成“軍心”不穩。
??(6)先賞后罰與先罰后賞
??賞罰宜并舉,這里就存在一個賞罰先后順序的問題。
??對學生個體而言,宜先賞后罰。當學生犯了錯誤,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批評,一味地批評會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班主任應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批評之前先肯定其優點,用表揚與肯定作為鋪墊,這樣學生對批評也就容易接受了。
??對學生整體而言,宜先罰后賞。罰在前,以突出校紀班規的嚴肅性。賞在后,作為緩沖,讓全體學生明辨識是非,看到希望,有利于學生去惡趨善,尋求進步。
??5、罰之禁忌
??“罰”雖然是學生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罰”不當將產生嚴重后果,會造成學生與班主任的直接對立,讓班主任今后的工作陷于被動。以下幾種懲罰方式是應該嚴厲禁止的。
??(1)諷刺貶損:即對學生諷刺挖苦,用語言貶損學生的人格,尤其是當眾諷刺挖苦學生。
??(2)打罵:無論什么原因,只要打罵學生,再有理的班主任也會變成無理。
??(3)體罰:如讓違紀學生頭上頂椅子罰站,蹲馬步等。
??(4)侮辱性懲罰:如給學生嘴上粘封條,讓學生學狗叫等。
??(5)公布隱私:如將學生的日記、信件、情書、兩性行為等公之于眾,此種情況的嚴重后果甚至會導致學生輕生。
??(6)孤立犯錯者:令全班學生不許和犯錯學生說話。
??(7)剝奪參與權:令犯錯學生不得參與運動會、春游等集體活動。
??(8)剝奪求知權:如不給犯錯學生批改作業,不解答犯錯學生學習上的疑問。
??(9)學生“連坐”:一個學生犯錯,全小組甚至全班學生受罰。如一人未打掃衛生,要求全組罰掃。不知教室玻璃是被誰打碎的,要求全班學生賠錢。
??(10)家長“連坐”:學生有錯,殃及家長。如諷刺貶損家長,讓家長在全班當眾檢討等。
??(11)無關聯懲罰:學生在此事上犯了錯誤,在彼事上受懲罰。如學生頂撞老師,老師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打低。
??“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引以為戒,改正錯誤,再行進步,班主任切不可以不當的懲罰方法使學生走向教育目的的反面。
??綜上所述,“寬嚴相濟”可有效地樹立班主任的威望,“賞罰并舉”可令班級迅速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二者是班主任搞好班級管理的重要風格與手段。班主任在加強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的同時,只有科學、合理、得體地使用“寬嚴相濟”、“賞罰并舉”的風格與手段,充分發揮二者的重要作用,才能積極調動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自覺自愿地走上追求進步、趨向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