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體活動必須走創新之路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集體活動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從班級授課制產生就逐漸形成了。起初只是一種為了維持共同學習,進行紀律教育時的手段,真正把它作為班集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從社會主義教育開始的,基本上始于20世紀50年代。時至今日,無論從設計到構思、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它更加充滿了活力,更加體現出時代的特點,更加為學生所喜聞樂見。
班集體活動是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導向,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和德育的諸項任務,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織指導的課堂教學以外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它是“班集體這一社會心理共同體必備的有一定結構要素的活動”。
班集體活動由4個要素構成,第一是活動的主體(吳盤生稱之為“群體主體”),第二是活動的客體,指主體“一致的動機”和行為指向。還有主體之間的協同一致的動作和“相互配合的操作”。活動就是主客體互動的過程。其中“環境(物理環境及人文環境)及其影響是外部客體世界,思想是內部主體世界”,只有活動才能把這兩個世界聯系起來。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鍛煉意志、付諸行動,即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把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可見,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班集體活動,就沒有學生素質的持續發展,高層次的班集體也難以形成。
一、為什么班集體活動必須走創新之路
我們中小學的領導和廣大班主任之所以對組織開展班集體活動那么情有獨鐘,恰恰是因為我們充分認識到班集體活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教育功能、發展功能、激勵功能等等)和作用。而且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但是,不能不承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所開展的班集體活動,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些班集體活動的目標模糊,針對性不強。盡管我們一向主張德育工作要淡化教育痕跡,也不同意直接向學生宣布某次活動是為了培養學生什么什么精神、什么什么品質,因為,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然而,這絕不意味著班集體活動可以沒有目的,可以沒有主題,可以脫離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而隨心所欲。
有的班集體活動內容缺乏時代感,不受學生歡迎。為什么我們老師在講雷鋒甘做“傻子”的故事時,學生會發笑?為什么老師在給學生講梁寶生買稻種,為了一角錢而錙銖必較的故事時,學生感到茫然?難道雷鋒精神過時了嗎?難道艱苦奮斗教育可以不搞了嗎?當然不是!我覺得不是這些六十年代生動的教材真的成了“昨日黃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風采,而是我們脫離了當前的實際,忽視了時代的特點,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實際,未能講清當時的歷史背景。眾所周知,改革開放的時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你還在那里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老調,顯然就缺乏了時代性。
還有的班集體活動多集中在德育活動和文化體育活動上,相對忽視了科技教育、網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班集體活動的形式呆板,或一味的灌輸,或一味的訓導,缺乏趣味性。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種形式的班集體活動中:
1、無視學生主體的包辦式(主宰式)
我們一向主張在組織開展班集體活動時,班主任作為教育主體必須發揮主導作用,但是由于陳舊觀念的根深蒂固,在實際操作時,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把“主導”變成了“主宰”。無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從活動的提出、設計、實施到總結評價的每個細節都由班主任越俎代庖,學生僅僅是被動接受指令的客體,這樣勢必造成學生主體的失落,甚至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而抵制活動的進行。
2、缺乏個性的模仿式
應該說一個優秀班主任在組織開展班集體活動時,不僅能夠體現他的智慧和創造性個性品質,而且十分關注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品質。可是,有些班主任看到別的班開展了某某活動,覺得自己不搞面子過不去,這種不甘落后的精神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由于這些老師對本班學生特點和實際缺乏考慮,就匆忙上陣,你怎么搞我就怎么搞,缺乏自己的創造性,結果必然是流于形式,學生也感到索然無味。學習他人并不是生硬的模仿,而應當有所創新,有所超越,要體現自己班的個性特點。
3、毫無組織的放羊式
班集體活動應當有明確的目的、鮮明的主題、周密的組織,要講究組織管理的藝術,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可是,我們有的班主任為了應付領導的要求,或例行公事,往往只圖省事,無目的、無計劃、無組織、無方案、無檢查,采取的是放羊式的活動形式。如搞的護綠活動、助民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班主任缺乏具體的安排組織指導,把學生放出校門了之,結果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4、毫無新意的陳舊式
班集體活動必須走創新之路,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創新欲的需要。可是,目前一些班集體活動和這個要求還相距甚遠。有的活動僅僅是為了維護班級紀律,以保證課堂教學正常進行;有的只滿足于道德知識灌輸,忽視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道德知識的內化和行為的養成;有的則是班主任一言堂的訓斥。老內容,缺乏時代性;老形式缺乏創新性、老手段缺乏現代性。
5、給人看的表演式
有些活動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的,有的為了觀摩、展示給人看的,因此,事前反復演練,從主持人的臺詞到每個孩子說些什么都在下面背得滾瓜爛熟,結果是老師累,學生煩。觀摩者感覺假,這樣的活動還是不搞的好。
上述問題,盡管不能代表主流,但卻說明了我們的德育工作者教育觀念還需要不斷的更新,班集體活動還要不斷的創新,這才是我們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目標。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形象地說出了客觀事物永恒的運動規律。由此,使我們得到啟發:時代不斷發展,教育對象本身從心理上到生理上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所處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也在隨著時代變化著,我們又怎么能墨守陳規,不想創新呢?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的詩句,我們應記住先哲們的教誨,努力使我們的班集體活動從內容到形式,從組織實施到總結評價都要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二、班集體活動怎樣創新
要過河就得有船或橋,班集體活動要走創新之路,就要找到具體的辦法,在這方面我們許多班主任確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受這些經驗的啟發,筆者想從以下幾方面談點看法和與會同志們交流。
(一)要創新必須更新觀念
班集體活動能否創新關鍵是教育者的觀念問題。因為,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念,班集體活動的創新才能實現。
首先,班主任要樹立教育民主觀和現代學生觀,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價值,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集體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自覺做班集體的主人;承認學生有巨大的潛能急待開發,開展班集體活動是開發學生潛能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個性展示的舞臺;承認學生是具有主體地位的人,尊重學生的主體人格,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班集體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參與班集體活動是一種認識、實踐、感悟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認識、實踐、感悟不可能有效地進行。主體的感知、思維、想象、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主體認識內化過程,也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因此,班主任在組織班集體活動中,作為“教育主體”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他們之間是民主平等的是相互促進的,班主任要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特點
班集體活動不能脫離火熱的社會生活,否則,它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我國正處在迎接知識經濟挑戰,迎接國際間激烈競爭的挑戰,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時代。由于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各項事業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現代化的大步前進,使得國力不斷增強,喜事層出不窮。從國際講,盡管現在已不是冷戰時代,但國際斗爭仍然十分復雜,美國霸權主義的惡性膨脹,他們炸我駐南使館、撞擊我們的飛機;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蠢蠢欲動、出臺歪曲歷史無視中國與亞洲人民的歷史教科書……這些內容都是開展班集體活動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從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看,他們應當具有善于發現、判斷、策劃、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悟性與靈性、覺察力與判斷力、創造激情與冒險精神以及團結合作精神與能力。要培養這樣多層次的有較高政治覺悟的創新型人才,就不能把學生禁錮到校園生活的小圈子里,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把班集體活動的視角轉向社會、放眼世界,與國內外重大的時事政治緊密結合,使其具有時代性。如當世界因美國“9.11”事件而震驚的時候,我們許多班主任能夠及時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關注事態的發生、發展,指導他們從報紙、新聞媒體和因特網上收集信息,并在班級宣傳欄內開辟了《9.11論壇》,為學生提供充分發表觀點的陣地,并召開了《9.11論壇》討論會,以此激發學生敢思考、善于思考的潛能。
舉世注目的申辦奧運會活動是本世紀初的一大新聞亮點,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機會。我們的一位班主任便開展了“屹立在東方的巨龍”主題系列活動。首先,她確定了遵循主體原則,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團結協作精神,以小隊為單位制作自命題簡報,接著召開了“祖國未來展望”主題班會,會上展示學生的作品,同時暢想未來,為祖國勾畫出了繁榮昌盛的宏偉藍圖,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繼而結合學校工作,開展“我為奧運做貢獻”的捐款和簽名活動。這一系列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申奧”成功的消息傳來,群情激躍,師生一致認為,這是國家興盛的標志。大家無不感到驕傲。
(三)把握學生思想脈搏,滿足學生心理需要
班集體活動確定什么主題、解決什么問題,不是班主任憑空想出來的,必須在研究學生內心世界上下工夫。要研究改革開放時期學生求新、求樂、求異、求發展的特點,分析他們成長中的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把握他們生活的實際和思想發展的脈搏,從他們“想而不深,思而不解”的問題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發人深思的課題,激發學生獨立探求真理、尋求答案的興趣。只有如此,才能使班集體活動既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需要,又富有時代氣息。
當今的學生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社會里,面對眼花繚亂的社會現象,必須從主觀上做出鑒別和篩選、判斷和取舍,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益開放的環境中,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不拘一格地開展班集體活動,引導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
“劉海洋事件”發生后,備受推崇的清華學子竟做出如此荒謬、殘忍的事情,令全社會為之痛心疾首。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其病態心理的反思,在青年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如果能抓住這一機會組織學生閱讀報刊雜志上的有關報道,了解事件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劉海洋事件”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繼而,組織專題討論會,讓大家暢所欲言談看法,說體會,特別對其行為暴露出來的人格缺陷進行了評述,一定會使大家達成共識:“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這樣的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機會,還為形成健全人格營造了積極的環境。
實踐證明把握學生思想脈搏,開展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的班集體活動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動力和基礎。
(四)變革傳統活動,擴充時代內涵
班集體活動的創新也是一種繼承傳統,超越傳統的過程。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艱苦樸素教育、道德教育仍然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和班集體活動的永恒主題,不僅不能丟棄,反而要進一步發揚光大,要使它更具有生命力,就應該結合社會變革和學生心理特點,從未來對人才需要出發,選擇新角度,納入新內容,使傳統活動能夠適應變化了的新形勢和學生的新特點。
如一位班主任在最近開展的一次《中秋節月光晚會》班集體活動中,他一改過去吃月餅、做游戲、搞聯歡的傳統做法,代之以全新的設計:從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到阿波羅登月的趣聞和太空旅游以成現實;從中秋佳節倍思親,聯系到一國兩制,臺灣回歸祖國,進而批判陳水扁鼓吹的臺獨言論。由于內容的更新、形式的奇特,使全班同學興趣盎然,這次活動不僅使他們了解了人類征服太空的偉大貢獻,而且,表達了對臺灣同胞的思念之情,更加痛恨分裂祖國的臺獨分子。
勤勞節儉、艱苦奮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這種傳統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將是推動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提高的精神力量和可靠保證。在班集體活動中,開展艱苦奮斗教育顯然也是一個長期不變的主題。特別是受觀念多元、經濟多元、文化多元的影響,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嚴重毒害著青少年,在城鎮的青少年中超前消費現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學生看來生活就是享受、金錢就是一切,什么勞動光榮、勞動創造世界的觀念在他們思想上幾乎是空白,更談不上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看來艱苦奮斗教育是必須堅持不懈的。但是,如果我們還是采用“憶苦思甜”的方法顯然是不行了。可以開展“兩代人話艱苦奮斗”的活動,首先,班主任要正視生活的富裕化、現代化對青少年意志的消極作用,組織學生了解父母艱苦的勞動和掙錢的不易,幫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父母分憂。進而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帶領學生去學農、學軍、到基地進行學農勞動和軍事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對那些生活優越的學生,要進行自力更生教育,培養“富而節儉”的自覺意識,做到生活上不攀比,不超前消費。這樣的活動更符合時代的要求。
(五)擴大新視野開拓新領域
目前,中小學的班集體活動大多集中在德育活動、文化體育活動上,有些領域非常薄弱,如班級科技活動和網絡教育活動就是如此。班集體活動的創新,在這些領域應該說是大有作為的。陶行知在評論當時的“教育界無限枯寂的生活”時,曾尖銳地說:“那是因為當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我們應以史為鑒,在創新班級集體活動時要在擴大視野,開拓新領域上下點工夫。陶先生還說:“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我們廣大班主任能否以這種精神,把科技活動和網絡教育活動的文章做大一點、做深一點,創造出我們的新經驗呢?回答是肯定的。
1、在科技活動遭到冷遇時我們必須勇往直前。科教興國戰略,應該從中小學抓起,以培養出大批高科技人才,其重要意義還有不會說的嗎?但,認識歸認識、行動歸行動。一項面對中小學生的含金量很高的“大型智能化機器人科普展”在浙江金華科技大樓隆重開展,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在為期一周的展覽中參觀的人竟不足200。
無獨有偶,金華市青少年宮本是學生校外教育的主要基地,他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可是,在最近第一次報名中學科類的活動報名人數達6000人,而科技類、社會實踐類的活動,報名者僅有300人,這20﹕1的反差,在一次使組織者感到尷尬。
是學生不喜歡這種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既能長知識、又能增強能力的活動嗎?當然不是,OM室(頭腦創意室)開創者,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施澤民說:“在應試教育這根無形的指揮棒下,今天的老師和家長正在孜孜不倦地向孩子灌輸‘讀好書、考高分,上好學校,有好前途’的理念……小發明、小制作之類的科技創造活動成了‘不務正業’。于是,為了應試教育學生很少能真正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
金華市科協副主任金根葉痛心疾首地說:“21世紀是創造力競爭的世紀,只懂得課本知識的人,永遠不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想象力匱乏的民族,將永遠失去興旺發達的源泉動力;而缺乏科技創新人才的國家,將失去創造力,在與別國的競爭中將被甩得越來越遠。”這話絕非危言聳聽,我們廣大班主任,一定要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做出貢獻,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多出一把力,積極組織開展班集體的科技活動。如請有專長的老師和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技講座、多帶領學生參觀科技宮、自然博物館,支持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科技俱樂部活動、參與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培養學生相信科學、尊重真理的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總之,班主任要高舉科技的火把帶領學生前進。
2、網絡教育活動仍然是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網絡發展之迅速真的使我們目不暇接了,青少年已經成為“網上一代”。網絡所擁有的信息的豐富性、傳播的快捷性、交流的互動性、時空的無限性,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真的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益處,但是,由于網上黃、賭、毒的泛濫,也大大危害著廣大青少年,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該怎么辦?已經是不能不思考的問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了,目前天津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網絡道德教育活動的開展,全國網絡道德教育現場會今年上半年在天津市召開,涌現出一批成功的經驗。
作為班主任要時刻把握學生的網上行為,并在以下幾個方面多組織一些網絡教育活動,(1)組織學生學習“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規范學生上網行為;(2)開展網絡道德活動;(3)運用電子信箱(E—mail)實現師生之間平等真實的對話;(4)運用網絡模擬功能模擬生活中的德育情境,做到寓教于樂;(5)運用電子公告板(BBS)和聊天室,創設德育活動的場所…..
(六)還有創新活動形式問題,李國漢先生在《班集體活動論》中已有精辟的論述,這里就不浪費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