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十四招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信任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催化劑,它有助于師生之間的和諧共振,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班主任對學生的信任在“用人不疑”上,更體現在對學生的放手使用上。也只有班主任在基礎上的放手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5、目標激勵法。
目標作為一種誘因,具有引導和激勵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不斷啟發學生樹立高標準,才能真正增強其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所以,班主任要幫助學生確立適當的人生目標,形成其健康向上的動機,以達到調動其積極性的目的。在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大目標與小目標、個人目標與班級目標的關系,讓學生學會“分解目標,化整為零”的方法,一步步到達理想的頂峰。
6、成功激勵法。它是指班主任利用或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有參與教育的機會,并盡量使其能有成功的喜悅體驗,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因而,在教育中,應針對不同學生狀況,采用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策略,為他們不斷創造成功的機遇,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使他們向更新更高的目標奮進。
7、贊賞激勵法。
俗話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教育家也說,贊許猶如陽光。每一位學生,不論其個性品質如何、成績如何,無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那鼓勵贊許的“陽光”的照耀。如果班主任能發掘學生的“贊賞”需求,及時發現和鼓勵學生言行上哪怕是微弱的“閃光”,那么,無論哪種層次的學生都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8、榮譽激勵法。從人的動機看,人人都有自我肯定、爭取榮譽的需要。對于一些在班級工作中表現突出的班干部或在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學生,給予適當的精神獎勵,是完全必要的。因為這可以體現人對尊重的需要,班主任尤其要注重對整個班集體的激勵,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在進行榮譽激勵時,須防止“三千寵愛集于優生”、“一俊遮百丑”、“榮譽非班干部莫屬”的傾向。評獎既不要“過多過濫”,又不要“過少過偏”,要以有利于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為原則,強調其適時適量的公正性、合理性。
9、榜樣激勵法。
人的情感總受行動的支配,而人的激情又將反過來支配人的行動。杰貝爾曾說:“孩子需要榜樣甚至于批評。”的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班主任與其埋怨、批評學生不爭氣,還不如樂觀地善待后進生,給他們尋找相鄰的“參照系”,讓他們“跳一跳,能夠著”,引導他們去追趕、去超越思想品德層次比自己稍高的同學。
同時,教育者本人就是一面旗幟,也是最主要的教育因素,因此要注重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
10、職位激勵法。
對于班內的“千里馬”,班主任應及時地選拔重用,以免打擊了“千里馬”的積極性。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個性強,缺點也較明顯,所謂“有高崗則必有深谷”.班主任應揚其長而避其短,充分發揮其優勢,千萬不能因其短而對其長視而不見。班主任對于經實踐檢驗屬“真金”者,要及時地給任務、壓擔子,引入競爭機制,形成“優秀班干部有成就感,平庸班干部有壓力感,不稱職班干部有危機感”的良性循環。
11、競賽激勵法。
班主任要組織一些適當的比賽來吸引學生,鼓勵他們為取得優異的成績和發展能力而奮斗。蘇聯教育學家斯拉斯捷寧曾說;“企盼參加健康的競爭,取得優勝地位和領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兒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點。”為此,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特點、教學內容和本班實際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競賽活動,如調查報告評選、演講比賽、讀書比賽、體育比賽、書畫比賽、等等。這些競賽活動,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又能鍛煉他們的能力,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又能鍛煉他們的能力,既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能提高他們的認識。
12、評語激勵法。
班主任要利用作業評語、日記評語、書信點評和操行點評等形式,在深入細致地觀察、了解學生,抓住學生的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對學生思想品德及學習、生活習慣中的優點,給予充分肯定。采用此法,既要根據學生某種或某時期的行為表現作為靜態性評價,又要分析學生思想發展變化的趨勢,作出動態性評價,以為學生進步增添動力。
13、暗示激勵法。心理暗示就是班主任利用客觀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傳遞某種信息,使個體接受了這些信息后在潛移默化中做出反應的一種激勵方法。德國著名演說家海因。雷曼麥說過:“用暗示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接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采用適宜的心理暗示激勵法,常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接手新生班時,總是找一些學校錄制的優秀班級風采展錄像帶,反復放給學生看,其內容無非出操整齊、睡覺前洗腳、衣服鞋襪放置有序、打飯提水排隊等等。說也奇怪,不久以后,新生的言行舉止就相應發生了重大變化,待人接物、個人衛生一切都合乎了規范。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我較好地運用了心理暗示激勵的方法。
14、活動激勵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強烈。“學會生存”已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素質。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我在職校的班級管理中,每學期都組織“生存能力展示”活動,利用雙休日,要求學生不帶分文,僅憑個人能力在縣城內找份工作,解決自己的一日三餐。學生通過切身的工作體會,真正認識到了知識與特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自己能力上的缺陷,了解到了自己的發展潛力。這樣,我班比學習、賽特長、學微機、習書法、練口才等活動蔚然成風,從而達到了激勵他們成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