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班級管理策略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說:班主任是學校里最苦的崗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觸頗深,有幾分勞累,幾許收獲,我咀嚼過失敗的苦澀,也品嘗過成功的甘甜。經歷過一次次心靈的歷程,我認為做班主任老師是不乏味的、是充實的。一個好的集體,沒有每個老師辛勤工作,沒有領導的支持,沒有同事的合作,沒有家長和社會的密切配合,班主任就是再有本事,也難以發揮作用,所以我在班主任這個崗位上的一點一滴,也就是只做了班主任該做的工作。至于我管理班級,沒有太多經驗,在領導,老師的幫助下,剛有些頭緒。今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了解學生心理特點
一年級是孩子身心發展比較迅速的時期,他們一只腳邁進童年,另一只腳還在幼年,身體進了學校,心理還依戀著幼兒時自由自在的玩耍生活,顯露出一些童年期的特征,兩個發展時期的交替轉換,構成了小學一年級孩子的發展特點。
1、自豪感。
孩子入學后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自豪感,在孩子心里出現了“自己張大了”,已經成了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在上學的路上,一遇到來上學的幼兒時,便自豪的挺氣胸來,炫耀自己已經是學生了。由于家人、親朋好友的祝賀和鼓勵;自豪感不斷增強,孩子開始感到爸爸媽媽的期待,期待對自己的肯定,愿意做一個好學生。這時候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一定要誠懇,要細化,要具體。不要過頭,不該表揚的也表揚,錯誤的也表揚。
2、自尊和驕傲。
一年級學生出現一種特有的自尊感,認為自己是學生了,長大了。他們開始模仿高年級學生,喜歡獨立。這是即幼兒反抗期之后力求擺脫父母而獨立地第二階段。有時還象幼兒那樣撒嬌。這是因為一年級正處于幼兒向兒童轉變的時期,還有相當多的幼兒特征的緣故。一年級學生是一只腳已踏入了兒童期,另一只腳還離不開幼兒期。對孩子自尊和耍嬌,要理解。
3、以自我為中心。
當前入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獨”字突出表現在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隨便,想獨占老師和其他一切。在具體行動上,還不能很明確區別“自己”和“他人”。課堂上,別人在發言,他還舉手喊“老師”,要求發言。做事很少考慮別人。在游戲時,高年級學生愿意集體一塊玩,而一年級學生的游戲,在中心位置是自己,往往是獨自在那里玩,或獨自站在旁邊看熱鬧。一年級學生很少能說出誰是自己的朋友,他們常常把“近鄰”、“誰幫了他”作為選擇朋友的標準。誰給他好東西了,誰就是他的好朋友。他們是根據誰對自己有好處,誰跟自己親近來交朋友,這也是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4、對老師的態度。
一年級孩子對老師,尤其是對班主任,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稱班主任為“咱們老師”,對其他老師僅叫“老師”。老師說的話,對他們很有權威,常常用“咱們老師說的”,周圍論據和判斷是非的標準老師成了他們心目中的“高、大、全”形象,他們絕對聽老師的話,時刻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
二、根據學生特點,對癥下藥
1、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成為他們的“朋友”。
關心學生可以說是教師走進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可以起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作用。作為班主任不僅在學習上,生活中要多關心學生,還要在身心的發展中去多關心他們,問候他們。日常間,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收到良好的效果。
每天一有時間,我就會和同學們說說話,如:在學前班時都學會什么了,自己最喜歡什么,每天晚上都干些什么等等,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很容易親近的。可是,那末多的孩子怎么照顧周全,會不會有遺漏而損傷一顆幼小、敏感的心靈呢?我想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就是偷偷制定一個談話計劃,寫好每天要關注的孩子的名字,然后照著計劃去執行,保證所有孩子都向我敞開心扉。
2、加強學生的常規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對于那些離開幼兒園踏進小學課堂的孩子們來說,多少帶著新奇與興奮。而當新奇感逐漸褪去,新環境帶給這些六七歲的孩子的,或許更多的是不適與失落。從學齡前兒童到一年級的新生,對于他們來說,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班主任花大力氣,以愛心和耐心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培養他們的習慣。
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課間要把下節課用的學習用具準備好,放在課桌的左上角,再出去玩。
上課不準隨便說話,有問題舉手,得到老師的允許再說。也不準隨意下座位;上課坐直,專心聽老師講課,積極回答問題。獨立、認真、按時完成作業。每天做到預習和復習。寫字姿勢要正確……
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求學生課間做有意義的活動,不追跑打鬧,不打架不罵人。會使用禮貌用語,如: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見到師長主動問好。不往地上扔廢棄物,保持校園的整潔。拾到東西主動交給老師。要愛護公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不損害花草樹木。
一下子給學生定下了這么多的規矩,學生還不能夠完全適應。也不會自覺、主動的去做,這就需要教師與班委一起認真、負責的監督好各學生。我嘗試了這樣的方法,效果很好。
1、利用兒歌形式對他們進行習慣教育
因為孩子是在兒歌中長大的,兒歌瑯瑯上口、簡單易記,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為了提醒學生課前要做哪些準備,可以告訴學生:“上課鈴兒響,我們進課堂。書本文具放整齊,靜等老師把課上。回答問題先舉手,聲音響亮我最棒。”為了提醒學生上課的坐姿,可以告訴學生:“頭放正、腿放平、腰挺直”等。這里我的一點感受是上課的起立、敬禮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對學生的提醒,暗示學生們我們要上課了。
2、多提醒,常抓不懈。
一年級學生自制力差,總是管不住自己,這就需要老師多提醒。我班有二、三名學生上課動作特別多,老師講的內容一概不知道,所以,每節課我都要提醒他們好幾次,并且多讓他們回答一些問題,使之集中精力。在教學設計上多下一些功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采取提問法、流動法、引起注意法等方法。
3、抓典型,促進步。
一年級小學生是最善于模仿的。如:在課堂上,誰做得好,我就抓住機會對他進行表揚,其他學生立刻就像他學習。下課了誰做了好事、誰幫助了同學、誰文明游戲都要及時的進行總結和表揚,因為孩子的記憶特點決定了,在做完以后馬上的總結印象最深刻、效果最明顯。
4、建立評價制度,以激勵學生。
要想讓學生形成好的習慣只靠老師的提醒、教育也是不夠的,我認為要建立一個與其學習、習慣等掛鉤的評價制度。針對一年級的年齡特點,我每一位學生在教室的墻上準備了一顆心性的卡片,根據日常、課堂、作業等中的表現,獎勵小紅花等,得到十朵小紅花就能得到一個獎卡,不僅僅在老師這里能換到獎品,拿回家還可以得到家長的獎勵。抓住契機,鼓勵上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增強學習的信心,他們學習成績雖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經過努力他們的學習成績會趕上來,必將是班上的佼佼者。捕捉閃光點,抓住契機,鼓勵上進,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5、以身示范。
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也應該做到。有一次,我看到地上有一片紙,就把它撿起來扔到了垃圾桶內。沒想到,被同學們看見了,他們也學著我的樣子看到廢紙就主動撿起來。同時,他們也成為全校學生的榜樣,校園內經常看到隨手揀起紙屑的同學,我們的校園隨時能保持干凈、整潔。
三、換一種方法與家長聯系
如今,當教師難,當班主任更難。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一百多個家長,所謂眾口難調,無論班主任怎么努力,家長總會有不滿意的,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矛盾、積怨,甚至產生對立,嚴重影響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家校關系的和諧。因此,要求我們班主任去思考切實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處理問題的層次與境界,以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應對千變萬化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