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職責及日常管理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班主任的職責:
??班主任工作包括什么呢?三個字,人、事、物。
??(一)人的管理(學生)
??1.品德教育--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開展多種活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訓練。關懷每一個同學,特別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
??2.關注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各科學習情況,協調好各科教學工作,配合各科教師,指導學生學好各科。
??3.關注發展--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勞動習慣。
??4.家校合作--認真作好家、校聯絡工作。每學期家訪學生人數的50%以上。關心和指導學生的校外生活。
??5.積累資料——作好本班學生操行評語和填寫學籍卡、素質報告單等,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獎懲工作。
??(二)事的管理--日常工作與活動
??1.制定計劃--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本班學生實際,認真制訂班隊工作計劃,確立班隊工作目標(遠期、中期、近期)。
??2.建設班級--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重視樹立正確的輿論,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逐步形成勤學、守紀、崇美、向上的班風。
??3.輔導員--重視小干部培養,有目的地開展有質量的活動,每月至少開2次小干部會議,每月搞一次有質量的主題班會,每周搞一次班隊活動,每天上好晨會課,每月出好2期黑板報。
??4.課題研究--大膽實踐探索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不斷總結經驗。每學期期初有計劃,期末寫班隊工作總結。
??(三)物的管理--班級財產
??1.課桌椅、櫥柜等木質用品--定期清洗,如有損壞及時報修。
??2.電器用品--了解正確使用方法,并按照正確使用方法使用,一旦損壞立即報修。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并教育學生愛惜。
??3.環境布置--定期更換,充分發揮其作用,并保持其完整性,遺失即補,便于交接。
??4.其它財物--認真做好保潔工作,教育學生愛惜。
??5.學生物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各伺其位,并經常清點。
??二、班主任每日常規工作
??早讀、衛生保潔、廣播操、晨會、課堂紀律、眼保健操、午餐、午休、每日總結、學生放學、值日生……
??每天都要做,也許多做點少做點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出來,但是這些工作形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鎖鏈,哪一處缺乏“關愛”,一段時間后,哪一處必定會出現問題。
??早讀——
??1、按時進班,主動和學生打招呼。
??2、督促學生早讀,不占用早讀時間做自己的課前準備。
??3、其他老師指導早讀時,可在一旁協助管理,或者處理一些班級事務。
??衛生保潔-
??1、督促學生按時到校參加早晨勞動。
??2、認真檢查室內外勞動情況,要求干凈整齊。
??3、班主任無法離開教室時,可安排小干部檢查室外勞動。
??廣播操——
??1、指導訓練學生自覺排隊,做到快靜齊。整齊踏步,做到有朝氣。
??2、認真巡視學生做操情況,及時糾正動作,不做與之無關的事情。
??晨會—
??1、能按照學校要求認真上好晨會課,不隨意更改晨會課的內容。
??2、注意尋找班級、學校、社會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豐富晨會內容,少說教、少訓斥,不使晨會變成批評課。
??3、指導學生完成自主晨會,幫助學生正確搜集資料,適時進行口語訓練。
??課堂紀律管理——
??1、每天指派學生值日班長,檢查督促每節課的正常進行。
??2、遇到突發事件,主動協助科任老師一起解決。
??眼保健操——
??1、按時進班,主動提醒學生做好眼保健操的準備。
??2、學生做操時要認真巡視,對學生的做操姿勢進行導和糾正,不做與之無關的事情。
??午休——
??1、指導學生午餐結束后可稍作休息,不做劇烈運動。
??2、督促午間保潔并做好檢查。
??3、組織學生自覺進教室,完成訂正作業或者做一些當天的家庭作業。鼓勵學生利用午休自主閱讀。
??4、組織學生參加“快樂一刻”,不占用時間做作業。
??每日總結——
??利用固定的時間對一天的學習生活做好小結,獎懲分明,可以結合班級的特色評比活動開展。
??學生放學——
??按時放學不拖堂,將學生隊伍送到路口,指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
??雖然這些工作非常瑣碎,每天做來的確會消耗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中國有句老話——萬事開頭難。一位優秀班主任,她的工作經驗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辛苦一月,幸福三年。在新接班的第一個月,記住兩個一定:一定要反復思考自己的工作,制定好切實可行的計劃,然后逐步實施。在實施時,一定要事事親歷親為,不要一開始就急著培養小干部的能力,因為你還不夠了解他們。要把你的施政綱領全部清清楚楚地下達,并且伴之以嚴格的檢查,并且具有成效后才逐漸放手。所以開學的第一個月十分重要,不僅你在了解學生,學生也在研究你的底細,所以,新接班的班主任,特別是新班主任,一定要過好這第一個月,多呆在教室,多觀察,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