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心理溝通,創建良好班集體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多年的工作實踐表明:班級管理時刻處在若干矛盾的交織中,要處理好這些矛盾,實現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就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只有充分注重與學生的心理溝通,才能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
一、無微不至,以“愛”動其心
實現與學生心理溝通的先決條件是,班主任必須有一顆博大的愛心。
班主任工作是對學生實施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感化過程。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愛”,對愛的渴求是每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班主任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里,師生之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于愛的土壤里,才能開出鮮艷的花,結出豐碩的果。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離開了‘愛’這一基礎,都將變得蒼白無力。”由此不難看出,心理溝通的最好方法便是“愛”。教師只有用一顆愛心,去撥動學生內心深處的琴弦,才能奏出最美好的樂曲。學生只有動其對老師的愛心才能對老師的教誨產生認可和服從,從而達到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實現班級管理的最優化。
教師對學生的愛,既表現為知識傳授上的無私奉獻,又表現為生活上的關心愛護,更表現為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記得去年暑假后,我接手了一個一年級創新實驗班。班內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然而優越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養成了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習慣。另外,他們多數是從幼兒園直接進入一年級,比其他一年級學生,平均年齡小一歲,因此無論課上課下,便時時有“小公主”“小皇帝”的意識出來作祟。針對以上特殊情況,我首先以寬容、細微的愛心來包容他們:在生活上,給他們以無微不至的呵護,讓他們體會到慈母般的溫暖;在學習上,給他們熱心的幫助,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漸地,我和這群孩子結下了深深的情緣。有了這樣的心理溝通,再對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就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了。
二、潛移默化,以“情”導其行
營造良好的班集體,實現師生間的心理溝通,教師必須注重情感投入。教師應對學生開誠布公地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以求得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應努力為班級創造積極樂觀的心理氛圍,使班級成員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利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以“情”導其行的目的。教師應把每個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親人,以誠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幫助學生排除心理上的干擾,使尖子生去掉“自傲”,后進生去掉“自卑”。當學生感到學校可愛,教師可親時,他們的身心就會處于最佳狀態,其行動便能以教育者的正確教導為準則了。教師以自己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達到師生間心理的相容,班級管理工作便會一帆風順,良好的班集體也會自然形成。
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我非常注意用自己的情激學生的情,借學生的情引學生的行。例如:在學校春季田徑運動會上,我班獲得了年級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還獲得了“體育道德風尚獎”,同學們為此歡呼雀躍,激動不已。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組織了一次主題班會—“為我們自己喝彩”。會上,我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從“小勝”開始,逐步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進而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內在活力,為自己喝彩鼓掌。這次班會大大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再如,在班級管理中,抓好優秀生能帶動一大片,而促好后進生又是營造良好班集體的關鍵。優秀生個體素質較好,具有正確的是非觀,敢于拼搏,勇于克服困難,但我仍對他們從嚴要求,是因為“響鼓也需重錘”,以使他們“吾日三省吾身”,避免不良心理素質的產生。當優秀生體會到我時時刻刻在關注他們時,回報我的便是好上加好。對暫時后進的學生,我給予滿腔熱情的關懷,重在啟發覺悟,撥動心弦。在我這里,沒有輕視,只有信任;沒有呵斥,只有鼓勵。我努力從各方面滿足他們的自尊需求,幫助他們消除恐懼心理與對立情緒,使他們感悟到老師的一片真情,從而點燃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燃燒的明燈”。這樣,由于我面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重視、幫助和喜愛,因而他們能夠自我激勵。同時,這些舉措進一步協調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師生心理上的溝通,為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三、了解信任,在活動中求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讓學生全面地發展,且生動活潑地發展”。這里的全面指的是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因此,如果對學生的教育只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傳授上,必將難以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而生動活潑地發展,也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多元化,多渠道,為學生提供得以生動活潑發展的機會。
活動賦予班級以生命和活力,教師不能只靠空洞的說教,乏味的講解來要求學生,而要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結合學校的實際,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來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才能,給每個學生以表演的舞臺,以施展才能的機會。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只有尊重、信任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會持久。
每年一次的“六一”聯歡和“元旦”聯歡,是同學們最喜愛的活動。每次活動前,我僅僅交待一下注意事項,其余的工作,從布置教室到準備節目、編排節目、主持節目、聯歡過程等完全由學生自己去做。學生們的準備工作有條不紊,沒用老師動手,一臺生動而富有童趣的慶祝會便出臺了。教室里掛上了五彩繽紛的彩帶,吊滿了顏色各異的氣球,一派熱鬧的景象。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這兒添添,那兒畫畫,每個小角落都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充滿童趣。而教師則被邀請到“特邀嘉賓”的座位上。慶祝會開得熱鬧成功,處處洋溢著團結向上的氣氛。
前面提到,去年我接手了一個一年級創新實驗班,學生平均年齡只有6歲,事事、時時、處處都要依賴老師,我成了地道的“父母官”和“法官”。怎樣與他們溝通呢?能不能也像高年級那樣把自己的權利下放給孩子們呢?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了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們爭當“小老師”。對孩子們來說,這可是個新鮮事,他們紛紛舉手“應聘”。無奈之下,我只得把他們全部招聘為“小老師”,每天一個輪流“執政”,具體負責提醒同學們課前兩分鐘入靜,兼任班長喊“起立”,負責開、鎖教室,處理同學間的糾紛。六歲多的“小老師”們走馬上任了—教室門上的鑰匙掛在了脖子上,他們成了班里的“全權大使”,樣子天真、自信、神氣,有了露一手的機會。他們行使權力,也動起了真格。在此期間,向老師告狀的明顯減少了,原來他們都到“小老師”那兒去傾訴苦衷了。出乎意料的是,那些瑣碎繁雜的事情,孩子們竟也能處理得公正、合理。難能可貴的是,在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好像忽然長大了許多,從心理上和老師貼近了,班級管理也順手多了。接下來,我又開展了其他的活動,如“比比誰的紅花多”“今天我當值日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發自內心的理解信任,使學生的身心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從而順利地完成了從幼兒園小朋友到一年級小同學的角色轉變。一個團結上進的班集體正在慢慢形成。
綜上所述,師生間的心理溝通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的必要條件。師生間只有達到“心心相印”的心理溝通,班級里的每個成員才能對集體產生歸屬感和依附感,對教師產生崇敬感和親近感,教育教學才會事半功倍,良好的班集體才會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