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面對學生的逆反心理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現在好多家長說學生太不聽話了,還是請老師幫忙說說吧,學生聽老師的。其實,這是學生的一種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來自學生方面的一種抵觸情緒,是對家長、老師和班主任的一種對抗和否定心理。
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學生本身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顯著時期,其獨立自主意識增強,他們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和態度已不再是小學生那樣單純,而是力求擺脫被動接受、獲得更大心理滿足的心態。當然當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傾向也對學生心理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聽不進家長的話,父母說東他們偏向西,而且總是說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自己心里清楚,不要他們多問他的事,他們覺得父母太嘮叨了。
其實他們真的都知道了嗎?我曾遇到這樣一個學生,父母為了照顧他生活,在學校外租了一套房,母親來陪他,照顧他生活,有時母親問到他有關情況,他卻嫌煩,認為這樣限制了他的自由,他的所有行為都不許母親過問,母親不放心,想到學校來了解其情況,可又不敢,怕他知道。正好一次考試后,他成績不理想,我聯系了他的母親,知道了這個現狀。我覺得他父母做得不太好,過于遷就他。當天我就找了這個學生,我首先肯定了他這段時間各方面的表現,同時也指出不足,用平和的心態與他交流。他也認真和我講了他的想法,有些很有道理。等他講完了,我問他:“父母這樣是為什么?你現在學好了,將來最大的收益者是誰?”這時他沉默了,愣了好長時間,我并沒有趁熱打鐵,而是讓他自己回去好好想清楚了再告訴我。第二天,他自己主動找我了,承認了自己的不是。
這種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不敢面對現實,其實他們很需要家長的理解,很想傾訴,也很惶恐。可家長談到的只是要好好學習,不能對不起家長等等之類的話,要不就是訓斥。如果父母能夠真誠與子女平等地對話,了解他們,信任他們,將會對他們在學習中產生的心理壓力起到很好的減輕作用。
二、某些教師的方法不當也會使學生和老師之間產生不應有的對立情緒。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或沉默,或掉頭就走,有時即使服從,也是口服心不服。這時教師一定要冷靜,不要對小事緊抓住不放,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其接受與改正。今年我班上有一位同學,曾在高一時讓許多老師頭疼,通過了解,知道原因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逆反心理,因為一次遲到,老師卻抓住不放,讓他帶家長來,他感到很傷自尊,產生嚴重對立情緒,故意與老師對立。了解情況后,我找了這位同學,真誠耐心地與他溝通,重新建立他的信心。到學校開運動會時,我利用他愛運動的特點,鼓勵他參加,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在班上公開表揚他并讓他代表班級領獎狀。后來他主動找了我,主動向我保證不會再像高一那樣。
要克服學生的這種心理,不僅要耐心細致地做工作,關鍵的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要對學生寬宏大量,尊重學生,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引導他們提高覺悟和認識錯誤,消除對抗心理,激發奮發向上的心理。
三、當今社會的因素。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還不是盡善盡美,各種不良的社會傾向,如“一切向錢看”、見利忘義、以權謀私等不健康的意念和行為,無不對學生心理造成惡劣的影響。什么科學人生觀、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等都出現了信任危機。某些學生會覺得這個社會沒什么希望,他們只看到這個社會的陰暗面,對什么都看不慣,老師家長講的都是空話,道理他們也懂,可就是聽不進去。這時他們會有一種“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覺。
我有一個學生,在學校里給人的感覺始終是格格不入,常在課堂上讓老師難堪,而他卻感到很得意。后來經過細心了解,知道他是這種對社會失望而產生的心理逆反。我找了一個機會,單獨和他談了很長時間,我肯定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對的,但必須有能力才能轉變,給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現在這樣是于事無補的。經過幾次交流后,他覺得我值得信任,就經常找我聊,我也趁機給他灌輸正確的觀點。現在這個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有了明顯的好轉。
實踐證明:只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逆反心理,做到對癥下藥,尊重學生,以理服人,加上耐心細致地做好各種思想疏導和教育工作,學生中的逆反心理是完全能夠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