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班級管理中的軟肋之班級文化建設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級文化建設是我的軟肋、短板。因為自己的美術功底實在太差太差,所以文化建設一直讓我很頭疼。以前總是硬著頭皮去應付學校的任務,效果可想而知。在一次次地摔打中,也慢慢地積累了些經驗與教訓,也漸漸地有了一些認識與心得。
一、什么是班級文化建設?
以前總覺得這是個冠冕堂皇的詞兒,班級文化建設無非就是美化環境,讓師生在干凈、溫馨、美觀的環境里愉悅地學習。再就是班級文化建設是班級乃至學校的臉面,代表著班級和學校的形象。
百度百科中對班級文化的定義是:“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所謂硬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可以摸得著、看得見的環境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比如教室墻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畫像;擺成馬蹄形、矩形、橢圓形的桌椅;展示學生書畫藝術的書畫長廊;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長廊;表露愛心的”小小地球村“;懸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等。而軟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種班級規約,構成一個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環境;觀念文化則是關于班級、學生、社會、人生、世界、價值的種種觀念,這些觀念彌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制度和觀念等引發出來,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則是行為文化。”
也就是說班級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行為文化。
反思自己:環境文化還說得過去;制度文化幾乎空白,完全是班主任的人治,幾乎用道德說教和強硬管束代替了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僅限于一人一事一城一地的評說,缺少觀念、精神、風氣上的積極引導;班里學生體現出來的行為文化還差距很大。
二、本次環境文化創設的心得。
1、班主任的角色、觀念要改變。要變“裝修工”、“粉刷匠”為首席設計師、指揮者、組織者。
班主任美術一竅不通不要緊,不要把環境文化創設當做自己的事,要當做大家的事;不要當具體的執行者。而要解脫出來,做設計者、組織者、協調者、指揮者、學習者、服務者、評價者。美術盲老班也可以帶領大家創設一流的班級環境。
2、不要一人包辦,而要一個都不能少。自己本身就不擅長,再自己包辦,豈能辦好呢?班主任老師要善于發動大家,善于授權。首先通過自己了解、同學推薦選出環境文化創設核心團隊。這個團隊由在美術、書法、設計等方面擅長的同學組成,是環境文化創設的中堅力量、主要執行者和重要參謀。其次,其他同學全體參與。既要讓全體參與進來,又不能人多瞎胡亂。可以讓他們提出建議、參考、點子,參與創設集體板塊文化,保護和評價環境文化成果等。他們是次要執行者,但必須要讓他們參與。
3、環境文化創設的流程。
解讀學校要求——征求民意,吸納意見——制定策劃草案——學習、借鑒別人經驗——邊創設邊修改——形成成果——保護成果——評價、教育。
4、過程重于結果。
環境文化我們往往只關注最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卻忽略了建設的過程。其實創設過程中包含著策劃、合作、學習、創新、奉獻、審美、珍惜等多種教育因素,我們不應忽視。
5、當好協調員。把學生、任課老師、家長多種資源利用起來、協調順暢,必能事半功倍。
小小的環境文化創設,竟也有大大的學問!教育無小事,事事都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