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異性效應”來管理班級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在我們的班級管理中,常常忽略一種帶有內在動力的“異性效應”。
為什么會有這種“異性效應”呢?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步入青春期后,隨著性生理的急劇變化,性心理也發生了微妙而復雜的變化。這種變化使青年初期的學生對異性的疏遠而逐漸轉變為對異性的親近,以至發展為愛慕和追求(一般在校期間埋藏于心里)。因此,在異性學生之間就會普遍地產生相互吸引的好感,彼此常常不由自主地將注意力轉移到異性身上,渴望在情感上能與異性進行交流,并希望在交流中發現自我、理解別人,從中體驗到深深的情感依戀。同時,彼此還希望得到異性的肯定,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成人感。可見,青年初期的學生異常敏感于異性對自己的評價,也常常不失時機地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異性效應”能使青年學生在愉悅的情感狀態中積極進取,充分發揮內在潛力,建樹超常的良好形象。
在班級管理中,適當運用“異性效應”,對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積極作用:
一是促進班級成員的團結。根據“異性效應”的心理現象,在班級開展活動時,注意男女同學的搭配;男同學生病了,讓女同學帶一些水果去探望;女同學的行李重時,讓男同學去幫忙。諸如此類借助“異性效應”的做法,可以形成愉快喜悅的氛圍,使集體成員之間產生一定的情感依戀,從而達到班級凝聚成一個團結、和諧、上進的整體的目的。
二是推動班級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在班級的野餐活動中,讓男同學拾柴、生火,女同學包餃子、烹任,雙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氣氛肯定十分活躍;在男同學參加體育比賽時,讓女同學組成“啦啦隊”和服務隊,更能激發男隊員的拼搏精神。班級活動中適當運用“異性效應”,可以使男女學生在異性面前竭盡所能,努力出色地完成任務,使班級活動得以順利地開展。
三是改變少數學生的不良行為。男女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異性的心目中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雙方都覺得有必要在異性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從而限制自己可能被異性認為是不合理、不完美的行為。例如,某男生染上吸煙的惡習,還自以為很有男子氣質,對于家長、老師的勸告不以為然。后來,班主任在班會上讓女同學發表對男生吸煙行為的看法,她們普遍討厭這種行為,某男生終于戒除了吸煙的惡習。
四是形成正確的異性觀念。在班級管理中,適當運用“異性效應”并予以正確引導,可以消除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所產生的煩惱和對異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正常化,在集體交往中形成純潔的友誼,以避免那種限制男女同學接觸而引起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