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轉化案例:愛心育出嬌艷花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教育案例
小森上四年級,是個可憐的孩子。父親在縣上一街道小建筑隊做工,收入不穩定。父親左臉上有大塊紅斑,看上去挺嚇人的。爺爺年齡大了,身體不大好。媽媽出外打工后,再也沒有回家。小森跟著爸爸、爺爺艱難度日。小森身材瘦小,膽小、內向,說起話來像蚊子嗡嗡,還總是低著頭,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上學總是遲到;課堂上總是發呆,要么就是玩手指或咬筆頭,好像置身于教室外;作業幾乎天天拖拉,那一天放學前不追著要作業,那一天他就不交作業,即使交了作業,老師也看不懂;端起課本讀不通順幾句課文,提起筆來寫不出幾句通順的話語;一個新本子不幾天就變得又臟又爛了,簡直不堪入目;考試成績也總是二、三十分。看到這個學生,我又心急又心痛。我不愿他永遠是教育的“犧牲品”;是“病原體”,是“害群之馬”。我要幫助他進步。
二、教育對策:
幫助小森進步的第一步是找病源。從源頭挖起,才能“藥到病除”。在調查過程中,我了解到:小森認為自已學習差,家庭情況不好,別人瞧不起自己,從來沒有感覺到學習會有什么快樂。平日與同學交往較膽小,與他特別好的同學也是一些成績較差的。為了能有效地促使他進步,我努力尋找教育的理論依據。我深深認識到:
(1)后進生的最顯著特點是具有“雙向性”——既落后又有進步的空間。
(2)后進生的心理:自卑不上進,很難體會學習的快樂;自制力差,做事既沒耐心又沒恒心。
(3)每個學生的身上都蘊藏著他獨特的個人潛能,教育的責任在于把它挖掘出來,把它發揚光大,以不斷提升他的生命意義。
針對小森的狀態,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以誠相待,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笨梢?,教師平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擺架子,只有把學生當做朋友,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他們充分信任,通過談心活動,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使學生無所顧忌,愿意向老師傾訴真情,再根據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對小森,我給予更多的“關心”。這是眾所周知的教育方法。這個普遍的規律是絕對不能違反的,并且這個關心是讓他能清楚感受到的,就如大家所說的“偏愛后進生”。故此,課堂上,我特意多看他幾眼,給他提醒,給他鼓勵;課堂外,我常找他談心,了解它的困難,多給他補補課;有時,送他一支筆,一個作業本;有時幫他洗洗手、擦擦臉……這種無私的愛,給了他前進的勇氣。
(2)排除自卑心理,發揚閃光點
后進生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埋怨、家長的訓斥,感到在班級里抬不起頭來,老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進取心不強,消極地對待學習,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因此,教師要善于發揚其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他還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一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揮80%一90%??梢姡谵D化后進生工作中,表揚激勵的運用也極為重要。于是,在小森按時到校一次后,我毫不吝嗇的夸夸他;在他一次作業按時交納后,我故意地和他握握手;在他能舉手回答一次問題時,我和同學們一起送給他熱烈的掌聲……我堅信,我們的鼓勵,是他進步的動力。
(3)指導他學習方法
教育家布魯姆認為:“任何教師都可以幫助所有的學生學得優秀、迅速、并充滿自信。”后進生后進的很大原因,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學習成績相關。學習成績提高了,后進生很自然地會揚起自信的風帆。小森基礎差,識字量少,日記、作文特別困難。平日里,我教他先從識字做起,把課本中所學的生字熟讀、熟記;再將必背詩、課文段落等熟練背誦、積累語言;再多讀作文書,學習小作者們的習作技巧……日積月累,小森慢慢豐富了知識的積淀。
(4)要求同學們幫助他。
同學當小老師,教后進生,這也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我給他安排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女孩子做他的同桌,請同桌多在他懶惰時監督他,走神時提醒他,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幫助他……通過一學期的幫助、鼓勵,他進步可大了。作業不拖欠了,上課常常舉手,考試成績有了提高,臉上的笑容也多起來了。見到老師,不再低頭躲閃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在我們創造性的教育活動中,對‘后進生’的轉變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蔽腋惺艿搅俗隼蠋煹某晒εc喜悅,我享受到了做老師的幸福。愛,是實施教育的前提、基礎和保證;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催化劑。我愛學生,我愛我的職業。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還會堅定地選擇做一名教師。因為在這里,感動我的一切仍然會感動我,吸引我的一切仍然會吸引我。只要我用愛心工作,我永遠會徜徉在學生回贈的愛的海洋中。
三、案例點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師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激發起學生良好的情感反應,將有助于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我運用了自己高超的工作藝術,使“后進生”小森轉化為“優等生”。從中可以看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化的班主任,必須充分地理解、真誠地關懷學生,用博大的愛去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