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后進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wǎng) 發(fā)布時間: 2017-03-21
何為“暈輪效應”?即在知覺他人時,人們往往根據(jù)少量的信息將人分為好或壞兩種,如果認為某人是“好”的,則被一種好的光環(huán)所籠罩,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為某人“壞”,就被一種壞的光環(huán)籠罩住,認為這個人所有的品質都很壞。這種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就傾向于據(jù)此推論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的現(xiàn)象,就是暈輪效應。從這段對“暈輪效應”的解釋中,我想到了班級中的一類小朋友------后進生。
縱觀整個班級,班中有許多孩子需要我們細心的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缺點,尤其是班中的后進生。他們的成績也許不夠好,需要你付出比其他孩子多一倍的努力去教會他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因為他們的反應比較慢,接受能力差,慢慢的,你開始失去耐心,覺得他們什么事也做不好,看到他們就覺得厭煩。于是,就只能看到了他們不好的地方,對他們的態(tài)度自然而然就差了。曾經(jīng),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用成績判別學生的好壞。后來,我發(fā)現(xiàn)如此的做法,會傷害到一個孩子的自尊及自信,本就對學習不感興趣,老師的態(tài)度更讓他覺得自己不行,對學習厭倦。對于班里的后進生,作為老師,要用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
嚴文杰,是班里的后進生。上課的時候總是開小差,注意力很難集中,而且,平時的作業(yè)拖拉,字跡潦草。每次看到他的作業(yè),我總是會讓他重做,或是多訂正幾遍,叮囑他把字寫好了,上課認真聽。但是說了不知道多少遍,和他談了多少次的心。但是,他仍是我行我素,絲毫不聽勸告。看到他如此表現(xiàn),我感到十分失望,覺得他沒有一處讓我省心的,看到的都是他不好的地方。可是,一件事改變了我對他的看法。
每天中午吃飯時,我總是要求孩子們排好自己的桌子后才能排隊吃飯。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在排隊前總會排好桌子后再出來排隊。但是,時間一久,就有孩子堅持不住了,許多孩子總是急著吃飯,隨便把桌子一扯,就當做是排好了,馬虎了事。為此,我不知道和孩子們說了多少次,還是有不少孩子做不到。于是,我想到了以身作則。每次,我都會看看誰的桌子不整齊,自己把桌子排好后再領他們吃飯。如此幾次之后,有些孩子會主動來幫我排,其中就包括嚴文杰和其他幾個后進生。嚴文杰排桌子的時候很認真,總是要等每張桌子都排得整整齊齊了,桌子下的凳子也一張張放好了,才肯進隊伍排隊吃飯。有幾次,我已經(jīng)喊了他幾次,讓他進隊伍排隊吃飯,可是他仍堅持要把桌子排得整整齊齊的,還會和我說“老師,你說的,桌子不排好,要被扣分的,還剩幾張就好了”。反觀那些我認為成績好就全都好的孩子,那么多次了,沒有幾個是自己主動來排桌子的。相反,都是我喊了才動的。如果,我不喊他們動,他們會做的就是視而不見,更不用說像嚴文杰一樣堅持的那么久了。當時的我很慚愧,誰說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一事無成,我們習慣了以“成績論英雄”,卻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面的發(fā)展。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好成績,也許,他的成績讓你不滿意,但是,其他方面呢?他們不見得會輸給那些成績好的孩子。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或班級管理中,應該學會多給后進生一些機會。也許,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要輕易對他們說放棄,不要因為他們的成績而厭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