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花開、微笑期待——教育需要等待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愿望終于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
作為教師,用人們冠于我們的美稱就是“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所面對的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學生,而學生存在方方面面的差異,有家庭條件的差異,有家長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差異,有學生自身條件的差異等等。我們常說“有教無類、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不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有選擇職業的權利,也有選擇專業的權利,可是我們卻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
回頭想想我們平時面對孩子“錯誤”時的情景和心態——用“恨鐵不成鋼”的心態給學生帶去一陣陣的“狂風暴雨”,而我們的學生在久經此種情形變得麻木,因此出現了下一次的“暴風雨”會來得更猛些的惡性循環。很少有老師會靜靜地坐下來“和風細雨”地用真誠去和學生交流,用等待的心態理智的去接受孩子的“犯錯”,用樂觀的態度采取恰當地行為去引導孩子——那主要是我們對孩子缺少一份等待。
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和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一樣的,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曲折而復雜的呈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而孩子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并不是直線上升的,他(她)們的個性、品質等各方面的形成也應該是在反復的“碰壁”與“尋求解決”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違反了這樣的規律,社會就會倒退,而我們的孩子則將會成為“次品”或“廢品”。吶喊、痛斥、抱怨、牢騷、嘆息,是對教育的關注、關心和責任,是對問題的一種正義宣泄,其豪氣值得欣賞,其拳拳之心天地可鑒,但僅是對問題的放大,傾倒心中之積,對解決問題還是無濟于事,反而感染更多人的失望,讓人找不著北,無所適從。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允許孩子“犯錯”,教師應該學會等待,在你耐心地引導中等待孩子們慢慢地進步與成長。
在我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等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等待,那么,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尤其是后進生,因為后進生也是學生,也是受教育者,是祖國的未來。培養他們,教育他們,讓他們在公開公平的教育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從而成為祖國的棟梁,這是教師的職責。所以作為班主任或是老師更不能冷漠、歧視、放棄“后進生”,應親近、關愛他們,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與他們進行長期“磨合”,引導他。實踐出真知,我認為重點要做到“關愛、勤抓、發掘、引導”四點:
首先是關愛。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愛尖子生容易,但愛后進生卻難了。因為后進生在班級中經常出亂子,有時甚至叫老師騎虎難下,這樣的學生實在難愛。但要想轉化他們,就只有先愛他們,才能自覺地拋棄種種簡單、生硬、急躁、中斷教育過程、違反教育規律的做法。只有愛后進生,他們才會自覺地向你靠攏,向你敞開心扉。相信教師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呵護后進生,愛護他們,用寬容的心態去善待他們的過錯,那么,他們就會接納教師,聽從教誨,教師的期望和要求就會變成現實。
其次是勤抓。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要想轉化后進生,勤抓不可缺少。平時,勤做后進生的思想工作,勤于家訪,勤于與他們推心置腹,以心換心。解開他們心中的疙瘩,驅散他們心中的陰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進生那貧瘠的心田在老師辛勤耕耘下一定會綠色滿園,碩果累累。
再次是發掘。摒棄偏見是教師轉化后進生必須有的態度。后進生往往缺點多于優點。有缺點,挨批評,批來批去,學生學習的信心就不足了,談何進步?談何時進步?所以,轉化后進生就要端正對后進生的態度,并且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因為自信是成功的基礎,人有自信才會去行動,才會積極的要求上進,就能朝著教師期待的目標前進。那么,如何幫助后進生樹立自信心呢?我認為要主動地、努力地去尋找、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利用后進生自身的“閃光點”點燃自己上進心的烈火。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教師,一定要摒棄傳統的偏見,努力幫助后進生發現其自身的“閃光點”,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
最后是引導。后進生往往像脫疆的野馬,我行我素,與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格格不入,班主任和老師都不能信馬由韁,放任自流,應把他們引到健康、團結的集體中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體會到集體的溫暖,體會到作為一個優秀班集體中的一員的榮譽感。平時也可讓優秀的學生的言行引導他,讓班集體整體效應引導他。老師則不失時機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那些出圈的羊羔喚回到集體中來,后進生有了集體榮譽感,可以說轉化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學生的成長需要靜心期待。教育,需要平靜的心態,需要期待的力量。寬容而不縱容,期待而不無為,有期待才能靜心尋求成長之法,不是有罪就槍斃,有病就手術。
靜待花開、微笑期待更是對教育的一種責任擔當,是一種追求的狀態,是一種平靜的力量,是一種信念的堅守,更是一種智慧和底蘊帶給教育的寬闊。看到了問題,更看到了主流,不是無視問題,而是力圖解決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功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長有其內在規律,而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正視這個差異,教育才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無視這個差異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物及必反。
我想說:“教育,需要等待!在“等待”中,教師才會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在“等待”中,學生才能自我糾正、自我提升。“等待”是一種健康的教育心態,“等待”是一門無聲的教育藝術。等待更是一種境界,只有用心靈滋潤孩子的老師,才會懷著一顆寬容之心傾聽生命的拔節,從含著露珠的嫩芽中嗅出果實的芬芳,“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把學生塑造成有精神有思想的大寫的“人”。對于特殊的孩子,讓我們學會等待!慢一點,放慢欣賞的腳步;等一等,等到遲來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