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轉化記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關偉常
剛上完一節語文課,口渴難耐,正想倒杯茶坐下來休息一下,班上的“探子”回報:彭盛和李嘉龍爬上桌子跳了下來!我急忙放下杯子,隨“探子”一起去教室把這兩位名人請回辦公室。我抑住了心中的憤怒,耐心地詢問他們倆剛才同學匯報的情況是否屬實。剛開始,他們倆笑嘻嘻地點了點頭,好像很自豪似的。我讓他們各自地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做之前有沒有想過可能發生的意外和后果。之后,我對他們倆最近的表現進行了“盤點”,直把他們倆批評得垂頭喪氣!滿以為已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殊不知一走出辦公室的門口這對活寶又嘻嘻哈哈了。
又過了兩天,這天下午同年級的谷老師告訴我一條重要信息:據他班的學生反映,彭盛竟然爬上了四班的窗臺!聽了這件事情我大吃一驚!趕緊找到彭盛,剛開始他堅決否認,后來五班的同學與他當面對質,他才承認自己爬了窗臺。看著這個個子不高,卻詭計多端的小家伙,我不禁覺得頭痛異常,也不禁反思自己對后進生的思想教育的成效。我思索著面對一個屢教不改的孩子,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比較有效?如果還是像以前那樣“說教”肯定達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在《班主任》上看過的一篇文章《“同理心”在師生溝通中的作用》。什么是“同理心”呢?即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以對方的標準為參照來看事物,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其思想行為,了解其獨特感受。“同理心”有三個要求:(1)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2)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原因;(3)讓對方充分了解這種設身處地的做法。彭盛為什么會喜歡爬上爬下,違反紀律呢?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不也喜歡約伴去游泳、偷鄰居的龍眼、荔枝嗎?那時候的自己哪里會想到這樣是錯的,家長越是約束,鄰居越是追打,越覺得好玩。彭盛之所以會屢教不改原因可能有幾個:1、生性好動,覺得好玩;2、喜歡表現……
冷靜了一節課,思索了一節課,我決定與彭盛進行一次深入的談話。談話是在放學以后進行的,我把彭盛叫到辦公室,跟他面對面坐著。我先問了些彭盛家里的近況,如弟弟乖不乖,奶奶身體是否健康,爸爸媽媽的工作情況等。彭盛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起他家的情況。很自然地我把話題轉到彭盛的身上,問他:“你覺得自己最近表現如何?”彭盛蠕動著嘴唇有所顧忌不敢說話,我鼓勵他:“沒關系,你先回憶一下自己最近的表現,然后再如實地說出來。”彭盛不好意思地說:“有點調皮。”我接著問:“能舉一舉例子嗎?”他說:“下課愛追逐、打鬧,有時跟同學打架”。我笑著問:“想一想,還有嗎?”他低著頭說:“爬窗臺……”“你知道你這些行為會可能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嗎?”我嚴肅地問。彭盛低頭不語。接著我把近年來校內外發生的因學生打鬧或貪玩而引發的悲劇列舉出來。并讓彭盛明白: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應該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看彭盛無語,我借機安慰他:“我知道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即使不認真聽講也能考到八十分以上,但如果你能把上課愛搞小動作的不良習慣改掉,積極發言,老師、同學們一定會更喜歡你的,你的成績也一定能名列前茅的。答應老師,以后嚴格要求自己,爭取進步給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看,好嗎?”彭盛似乎聽明白了我的話,用力地點了點頭。事后的幾天,彭盛仍然不改活潑好動的本性,但有關他的投訴卻減少了不少。
與彭盛幾次的“較量”讓我明白好玩是學生的天性,但教育的本職卻提醒著我們不能任由學生隨心所欲地發展,我們必須引導他們在保留個性的基礎上,做個正直、有為的人,這也是教育的難點,如何去突破這個難點,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