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后進生轉化的個案研究報告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一、前言
后進生現狀是學校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育人工程中一個長期而艱難的課題。近年來許多教育工作者已對此作過較多的實踐及理論探討,但在當前教育大環境的影響下,很少有學校像抓教學質量那樣來抓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后進生轉化工作普遍缺少主動性,計劃性和科學性,后進生在學校仍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再不就是教育不得法,缺乏正確的方法,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因此,要使黨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一名合格的教師,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是重要一環,而后進生轉化的研究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嚴峻課題。
我校處于西安市閻良區東部最偏遠的一個小鎮上,是一所硬件較差的鄉鎮初級中學,學生家長多數因經濟原因,外出經商、打工等,導致留守兒童居多。所以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要么無暇顧及,放任自流,要么恨鐵不成鋼,只是對子女簡單粗暴的懲罰式教育,再加上一部分家長自身素質較差,家庭的不和諧,導致一些學生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偏差,進取意識不強,再加上部分條件比較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長對學校教育環境的高度重視,把一些好的學生送到了各方面硬件條件較好的學校就讀,剩下的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班級中所占比例明顯偏大,這種現象和生源結構,影響我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效,影響著我校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二、個案的基本狀況
孫文哲,男,14歲,我校九年級二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差,考試成績經常排在后幾名,性格上,膽小、多疑、自卑、內向、固執。在學習方面有問題也從不主動請教老師和同學,上課從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由于家庭很貧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照顧和撫養教育的任務都落在爺爺和奶奶的身上。兩位老人對孫子百依百順,寵愛過度,對其學習放任自流,從不關心。父親偶爾回家一次,也很少與其交流學習方面的情況。總之,這是一個缺乏父愛與母愛、缺乏溝通的不完整的家庭。
三、后進生成因分析
對該生剛開學的幾個月的觀察與了解,我發現孫文哲與同學們不交往,遇事無所謂、壓抑固執自卑。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我主要歸納以下幾種:
(一)隔代親情的溺愛
通過家訪了解到在家里,他是個“小皇帝”,所有的事情都讓著他,如在家他是電視迷,看起電視來連飯都不吃,奶奶心疼他,怕他餓壞了肚子,都是在他不吃飯時把飯端到他的跟前讓他吃。另外,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要他做(包括他能獨立完成的事),這種“關愛”導致享樂主義的思想從小就在他心里生根發芽。這種性格的養成使他遇到困難時,就會退縮不前,一厥不挀。在學習上爺爺和奶奶根本不關心,他們的思想就是只要能長大成人就可以了,農村不識字的人多著呢,對農村老年人來說體會不到讀書的重要。這一切使得孫文哲同學長期處于溺愛之中,缺乏良好的溝通,缺乏自信心,造成其性格的缺陷,形成不堅強無所謂的心理和固執心理。
(二)父愛與母愛的缺乏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孫文哲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時間在家,因此父愛和母愛完全被他的爺爺與奶奶代替,當然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和祖父母有很大的不同的,這種愛是無法直接代替的,在學校學習期間,與同學交往時,他們都有父母的關懷和照顧,這是孫文哲同學非常羨慕的事情,但自己這方面確實又存在著缺陷,導致他產生自卑心理,因此不喜歡與同學交流關于父母的話題,有些想法原本可以與父母交流的,卻不想與祖父母交流,導致這些想法無法交流,只好放在內心里,壓抑心理逐漸產生。
(三)學生集體的排斥
在我們班里,大部分同學尤其是男同學都很活潑,性格都很外向。李鵬同學在班上總是很“顯眼”,經常考試掛“紅燈”,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抄襲……甚至老師說今天有一同學作業做的不好錯誤很多,全班同學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孫文哲,這種歧視導致孫文哲同學失去了自尊,從而自閉,內向,脫離群體之外。他沒有信心和同學交流,學生時代是個爭強好勝的時期,若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體接納,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會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原因,孫文哲同學一直對學習沒有真正產生興趣。雖頭腦較為靈活但學習成績較差,而且不遵守學校紀律,偶有打架、上網吧、抽煙等不良行為。時常和同班同學產生小矛盾,有時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打架。因此,我就開始注意這位一到新環境就表現有些不同的學生。因為是走讀生,有時放學后,他就跑到網吧去玩游戲,還邊玩游戲邊抽煙。
因此,作為老師,只有給予他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幫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卻孤獨,增強自信,讓他有空就與老師、學生交流,促進他的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逐步健康,他的成績才能得到提高。
四、個案指導的策略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責任有義務去挽救這些孩子,給予他相應的疏導和幫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忘卻孤獨,增強自信,自由地與家長,老師、伙伴交流,促進心理素質不斷優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績逐步提高。主要有以下策略:
(一)家校相通,共同教育
深入到家庭與他的爺爺奶奶交流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但與老人交流中發現他們對孫文哲的教育思想很難轉變,后來了解到他還有個姑姑,孫文哲經常去在姑姑家住,于是我親自去找他姑姑談家庭教育對孫文哲的影響,得到他姑姑的大力支持。我建議他們在家對孫文哲不能百依百順,應該讓他做到自己應該做的事。例如對人要有禮貌,吃飯時不要看電視,要認真讀書……他都知道應該做到這些事,做到了表揚,堅持做了要好好夸獎。要求他做好自己承諾的事。孩子很會保證,我們做大人的一定要孩子保證前仔細想想,自己的承諾能不能做到,不要輕易承諾。一旦做了承諾,就必須做好。決不遷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現在的孩子見識多,常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一定不能答應。不論孩子怎么鬧,都不要退讓。回家時要與他進行學習上的溝通,使他從內心里會感覺到“家庭在期望著我學習的進步”.
(二)搭建平臺激勵成功
(1)課堂上有意識地提問
在我的課堂上,我每節課都會設計很簡單的問題讓他來回答。第一次的回答他沒有感覺,多次在課堂上的成功表現,使他對自己的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我能行”.后來我又聯系其他老師一起對孫文哲進行課堂上的有意幫助,做類似的實驗,收到較好的效果。
(2)課外讓他做到“每日一問”
課外要求他每天問老師一個問題,開始時,很難做到。第一天做了,第二天就忘記做了。我想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何況他是后進生,針對這種情況我經常主動去問他,“今天的問題準備好了嗎?”這樣不斷的強化“每日一問”已堅持了一個學期,他的出色表現羸得多次表揚。引起其他學生的關注,同學們漸漸地對他的看法也有新的轉機,他對自己開始有信心了。
(3)擔任班干部
體育是他的特長,把握這一點,在我引導下,學期初他被認命為班級體育委員。在校春季田徑運動會上,他取得800米和1500米兩項第一名。出色的表現讓大家刮目相看。
(三)攜手合作互幫互助
被同學排斥的打擊是很大的,我想“解鈴還需系鈴人”,既然被同學排斥在外還需要同學的幫助。我首先注意到孫文哲同學沒有知心朋友,就在班上開展“手拉手”活動,活動一開始,暗示班內優秀的同學和后進生交朋友,互相幫助。同時,通過這一形式促進王他大膽地與優等生交往,逐步領悟到交往的方法,領略到交往的樂趣。他的特長是體育,班長也是體育健將,因此他們結成好朋友。其次開展主題班會:“友誼地久天長”,“團結就是力量”,等等引導同學明白像孫文哲這樣的學生,自卑、壓抑、怕交往的心理形成是長期的結果,不會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根除,要允許他有反復。并且教育大家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確對待他的變化。以我們集體的耐心,接納他的缺點,他的變化,他的進步,幫助他從封閉走向交往,從自我走向群體。
(四)及時溝通、定時交流
我經常定時每周一次到二次與他交流看法,主動與他交朋友,這樣做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不時地解開他心中的“結”,二是對他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三是鞏固已取得的成果。
五、個案指導成效及啟示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他與以往不同的是和同學交流多起來了,課堂上敢于舉手了,大家不笑他了,現在還擔任班級的體育委員,他在班級同學心目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這一切的變化極大地激發了他學習的信心,物理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個別科目還有點差。這還需對他進一步的關心和引導。通過這次個案的研究,給我了很大的啟示:①“后進生”,經過轉化教育,也能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②“后進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生理、心理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世界觀尚未定型,因此,具有極大的可塑性;③學生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極易受各種思想的干擾,有些“后進生”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形成某些缺點和錯誤是難于避免的。
后經生的研究改變了我的育人觀,對后進生的轉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由過去的從后進生身上找原因到現在從教師自身找原因,由過去的時間加汗水到現在注重改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樹立成功理念,形成對學生全面評價觀,教師由教書型變為教育科研型。
六、結論
1、后進生不是天生的,只要我們老師有信心轉變,后進生是可以轉變的。
2、對班級內的后進生,作為老師我們不能放任自流,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輔導,激發起他們內在學習自信心。
3、對后進生的心理輔導需要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