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信心最重要:后進生轉化有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做班主任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學生Z,我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被同事稱為該班的“魔頭”之一,他經常遲到、曠課、上網吧、幾天不回家……在接手該班的初期,我曾幾次試圖與其接觸,談心,試圖轉化,但效果均不理想,他始終像一只刺猬,時刻堤防和警惕著,甚至仇視著周邊的人,讓你無從下手。
后來有一次,他突然臉帶著明顯的傷痕來上學,我擔心他在外面跟別人打架了,趕緊找其試圖了解情況。但鑒于先前找其談心的狀況,我這次沒有直接詢問他緣由,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常備藥箱給其上了一些止疼消毒藥,一邊上藥一邊關切地問其疼不,要不要去醫院檢查一下。也許是這種默默的關心觸動了他的心靈,他竟然主動告訴我這是他爸打的。首先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父親下手會如此之重,更出乎我意料的卻是他卻略顯開心地說:“我爸終于在乎我了!”
打開話匣子后,我趁機進一步聊起來了他的家庭和他的心理。原來他的學習成績不錯,他爸也一直引以為豪,初二以后,他結交的朋友酷愛上網吧,他也漸漸出現了上網吧、玩游戲,遲到、曠課和不歸家的問題。原先讓父親引以為豪的兒子出現這種現象后,其父親開始時責備、打罵,但他沒有什么實質的變化,后來他父親對其喪失了信心,不管他表現如何都不再上心,表現出不聞不問的狀況。當他感覺到父親不在在乎他,關心的成績和表現后,他顯得更失落。骨子里他還是想改變,想上進想得到父親的關注,所以就以加倍的叛逆和問題試圖引起父親的關注,于是在學習也就有了“魔頭”的稱號。
了解這些之后,我首先與其父親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溝通,把他的情況反映給其父親,他父親也從骨子里愛孩子,但在孩子出現問題后確實很快喪失了信心,所以父子關系逐漸發生了變化,也導致孩子的情況更加糟糕。溝通過后,我與其父親達成一致的想法,以愛、信心和耐心去感化孩子,關注、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原諒孩子過去的偏執與失誤,一切從新開始。
一段時間后,這位學生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在故意以叛逆的行為引起父親的注意,開始嘗試改變自己,不再遲到、曠課,也努力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盡管成績還是不理想,但他確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不再是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