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中的“后進生”輔導策略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素質教育讓小學生在以往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不可避免在學習上仍有一小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吃力,特別是英語科,因為是一門外語,缺少環境和應用,又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讀和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后進生”比較多,這是擺在英語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小學英語“后進生”的輔導策略。
“后進生”形成分析
1.學習態度不正確。小學生都貪玩,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好,沒受過苦,更吃不了苦,到學校學習就是玩。學英語可是件“苦差事”,每天都要花時間去讀和記,因此,就會有一小部分學生因為懶惰,不去讀和記,甚至作業不完成而成為了暫時的“后進生”,成績停滯不前。
2.智力因素影響。一個班,每個學生的智力都不大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很遠。老師上課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都能照顧得到,那么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就很有可能成為了“后進生”。
3、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上兩種因素都存在的“后進生”占大多數,這給小學英語的教學增加了難度,給一線老師添了難題。
“后進生”的輔導策略
1.培養興趣,明確目標
玩是人類最大的興趣,小至剛出世的嬰兒、大到六七十的老頭都喜歡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因此要讓“后進生”學好英語,首要任務是要從玩入手,培養他們的興趣。
舉個例子:現在老師“甲”想讓后進生“乙”記住一些單詞的拼寫,假如用傳統的方法,老師板著臉坐著,“后進生”一遍一遍地拼讀該單詞,記住一個向老師匯報一次,這種索然無味的方法不但不能培養“后進生”的興趣,反而讓“后進生”更加討厭英語。那該怎么辦呢?玩游戲!玩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玩游戲不能單純地玩,玩只是一道幌子,要通過“玩”的過程讓學生從不知不覺中掌握這幾個單詞的拼寫,并且印象比較深刻。其實這方面的游戲比較多,如“吊死鬼”,排順序,字謎等。如果覺得這些沒新意,學生玩膩了,老師可以花點心思去想一些其它的游戲,其實我們的宗旨只有一個:玩中學,讓“后進生”愛上學英語。興趣培養了,老師再不斷向“后進生”曉之以理,讓他們明確好學習目標,處理好玩與學習的時間,這樣貪玩的“后進生”很快就會脫掉“后進生”的帽子。
2.循循善誘,持之以恒
面對“后進生”,我們需要一定的耐性,因為有些“后進生”的接受能力并不快,有些知識并不是學習一兩次就能掌握,有些可能要七八次或更多。如記單詞、句型,今天記住了,并不代表明天還記得住,因此,對于一個知識點我們需要分階段重復鞏固,并做好跟蹤調查工作。學生要持之以恒,老師更要持之以恒,不能操之過急或者因為重復兩三次教不會就失去信心。
美國某研究表明,0-1歲的嬰兒可能只學會“爸爸”、“媽媽”等幾個簡單的詞匯,這并不是說嬰兒要花一年的時間去學習說“爸爸”、“媽媽”,其實嬰兒在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已經在學習語言,并不斷積累,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爆發出來,做父母的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寶寶一夜間學會了很多詞匯,甚至短句。輔導“后進生”也類似這種情況,我們不要期待立桿見影,我們需要持之以恒地幫助“后進后”積累知識點,我們相信 “后進生”積累的知識會在不久的某一天“爆發出來”。
3.你追我趕,激勵上進
小學生的學習具有團隊性。把“后進生”單獨分開輔導,效果并不好。好的方法是把水平相當的“后進生”放在一起,編成一個小組,營造一個你追我趕的氛圍,激勵他們上進。
經過試驗表明,“后進生”與老師單獨共處會顯得比較緊張,學習上比較被動,沒有目標;而“后進生”放在小組中,他們的心情比較寬松,在有競爭性的活動中,他們的氣氛較好,學習上比較主動,有追趕目標。因此把水平相當的“后進生”編成小組,通過活動、游戲比賽等營造一個你追我趕的氛圍,會讓“后進生”更快掌握知識,達到較好的效果。輔導“后進生”是擺在小學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當我們找到好的方法、策略的時候,這個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培養興趣、持之以恒、激勵上進”相信是一個好的輔導策略。